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贵州“两基”迎“国检”观察之七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9-06-18 09:01:20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行进在贵州山区公路,常能在路边的岩壁上看到这样两句话:“文盲去打工,回家口袋空”;“穷不脱盲,穷根难拔;富不脱盲,富不长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扫盲,能赋予文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他们打开一扇迎接幸福生活的门。而对于山地丘陵占93%,拥有近4000万人的贵州,扫盲更是让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

  

    统计数据显示,在我省于2001年开始实施“两基”攻坚之时,贵州15-50周岁人口中的文盲人数为217万人,文盲率为12%。

  

    坚持“普九”与“扫盲”并重并举,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领导、统一实施,加大扫盲投入力度,省级财政专项经费从2001年的10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地方财政与乡村也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以扫盲对象需求为导向的扫盲教育机制……经历了“两基”攻坚阶段和巩固提高阶段的持续不懈努力,贵州扫盲成效显著:到2008年,全省15至5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44%,脱盲人员巩固率达到97.34%。仅近3年,就有42万多人脱盲。

  

    回顾8年多的扫盲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迎难而上不断前行的苦干实干,可以看到实事求是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更可以看到一个个脱盲农民,运用知识,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迎难而上不断前行
  

    贵州农村地区现有青壮年文盲中妇女占70%以上,大多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边远地区,繁琐的家务劳动,使她们无暇顾及学习。这使得贵州扫盲工作的组织、开展面临着极大的难度。

  

    迎难而上,辛酸与喜悦交织,艰难与成功并存,山重水复的贵州大地,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扫盲故事。

  

    2002年,罗甸县逢亭镇成教专干梁通权,为组织扫盲学员进校学习,连续几天不辞辛劳,到拱里村开群众会、进农户家做动员工作,由于过度疲劳,不幸以身殉职。

  

    为了保证本村扫盲学员全部到校学习,从江县贯洞村腊全村女共产党员赵德梅每晚第一个到夜校,为上课做准备,生病打点滴,她叫医生把吊瓶搬到了扫盲班,于是,村里的扫盲巩固率达到100%。

  

    一位位扫盲工作者用真情,感召着文盲村民投身到脱盲学习中。扫盲老师去请学员参加扫盲,女学员说要做家务,砍猪菜,老师说,那你先做家务,我帮你砍猪菜吧。当猪菜砍完,深受感动的女学员积极参与到扫盲学习中来。有些学员一到晚上就出门躲避扫盲教师,扑空的扫盲教师在第二天,带上小黑板、铅笔、作业本到田间地头,找到他们,让他们在劳作休息的时候学习。这成为全省扫盲工作中随处可见的场景。

  

    奔忙在深山乡野中的基层扫盲人员,用热情和苦干甚至生命,推动着扫盲工作不断前行。于是,一座座扫盲夜校传出了朗朗书声……

  

    “三实扫盲”化解组织难巩固难
  

    尽管扫盲工作在艰难中不断前行,但逐渐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开始引起省教育厅的关注:以识字为主的扫盲教育,由于脱离农村急切需要的实用技术,文盲参与扫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学而不用,复盲现象比较严重。2004年,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发出《关于加强和改革扫盲工作的意见》,对扫盲实施重大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将以识字为主的扫盲教学,转变为以农村实用语文、实用数学、实用技术为主的“三实”扫盲。

  

    改革提出,扫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扫盲教学要“以学技术为切入口,通过学技术带动学文化。”这项改革开创出扫盲工作新局面。省有关部门根据“三实”扫盲新要求,改编和完善了省统编扫盲教材,每年免费发放30万份。各县、乡(镇)也紧密结合本地农业产业调整和特色产业培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技培训。雷山县结合茶、蓄、果、药、蔬等5大产业发展开展扫盲教育,很多村民参加脱盲学习和农技培训后,成为科技种养能人和脱贫致富带头人。罗甸县除紧密结合该县蔬菜产业发展开展扫盲外,依托以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雨露计划”展开扫盲教育,大大提高了外出打工人员的技能水平。

  

    实用技术课程教师由县、乡政府统筹安排当地相关部门、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农村专业户、示范户担任,文化课教师主要由农村中小学教师义务担任,“三实扫盲”的推行,整合了教育、农技、扶贫乃至农村专业户、示范户等多方力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扫盲队伍。

  

    罗甸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直部门技术骨干组成“讲师团”,在全县26个乡镇开展种植、养殖、卫生、计生、保健、法律法规、劳务输出等知识的巡回培训,夯实农村科技培训和扫盲工作。

  

    从江县全县21个乡镇依托农技示范户,建起了21个“实习基地”,农民在夜校参加了扫盲农技培训课程后,随时可以到“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而农技示范户,成为了他们的实习老师。

  

    2009年,为进一步夯实扫盲工作,雷山县提出,县直部门年内要完成40个行政村以上的送教下乡活动任务。同时,县职校、农业、科技、扶贫等相关部门配合,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与此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省各个地区,扫盲教学方法的革新层出不穷,除了扫盲夜校集中授课外,在偏僻的山区,扫盲老师背起黑板、教材,“包片包点、包村包户”,深入山区分散的居民点送教上门。田间地头、牛栏猪圈旁,都成为扫盲课堂。从江县往洞乡将侗族大歌引入扫盲,每晚识字1小时,学习农业技术1小时,唱侗歌半小时,极大地激发了扫盲对象的学习兴趣。

  

    改革,破解了扫盲组织入学难和学习巩固难,极大地推动了我省扫盲工作向前发展。省教育厅基教处统计数据显示,实施“三实扫盲”后,我省每年参加扫盲学习的人数翻了一番。2006年以来,我省每年有近25万以上青壮年文盲参加扫盲学习,每年有50多万人次脱盲人员参加了各种实用技术培训。

  

    知识改变生活改变命运
  

    扫盲,让一位位曾经饱受贫困之苦的农民掌握了现代农业技能,走上致富之路。在雷山县采访,扫盲培育出的新型农民、科技示范户比比皆是:西江镇龙塘村民李闹毛脱盲参加科技培训,运用掌握的技术饲养了12头猪,一年的纯收入达20000元。大龙村民杨兴建,参加茶叶技术培训后,承包荒山12亩种植茶叶,3年来盈利2.9万元。望丰乡农民吴江、吴金才,利用参加实用技术培训中所学到的金秋梨、茶叶种植技术大力发展种植业,年创收达30多万元,成为当地金秋梨种植大户,还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扫盲,让一个个村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越走越宽。从江县高增乡银良村在展开扫盲教育后,全村260户中,有201户建起了沼气,大力推行粮—猪—沼生态农业、稻田养鱼,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加300元以上。

  

    扫盲还给山区人民带去了卫生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大幅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罗甸县纳鸟村冗拉组是麻山深处的一个布依族山寨,一直以来交通闭塞,文盲众多,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村民经常犯呼吸道和肠胃疾病。通过扫盲,村民开始制定村规民约,禁止乱砍乱伐,各家各户修起了厕所和畜栏,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状况,现在的纳鸟村冗拉组,实现了水电路三通,用上了沼气灯,山乡风貌自然清新,被誉为“麻山深处的小康村寨”。

  

    扫盲,还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效果日趋明显。罗甸县通过实用技术的培训和运用,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壮大,每年的4至6月蔬菜成熟季节,茄子、辣椒、黄瓜、豇豆等蔬菜琳琅满目,成批量远销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总结:“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扫盲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高了全省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的素质,为我省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王宁)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凯里市警方每周社会治安播报
下一篇:34家企业联合向全州企业发出质量安全倡议书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