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开发农村文化产业大有作为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6-09-04 00:00:0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开发农村文化产业    大有作为

                                                     黄建军
                                       
    近几年,我省农村兴起了一门新兴产业,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城里人走向偏僻的苗乡侗寨,又使农民不出家门便可以挣钱,它就是农村文化产业。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农村文化产业,是以传统的民族歌舞、手工艺品、风味食品为产品,向人们提供有偿服务的产业。开发农村文化产业,既可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在发展中保护和振兴传统文化,因此是一项大有作为的产业。


                                     一


    开发农村文化产业,加快了农民传统观念更新,解放了农民思想。


    过去我省农村农民与其他民族农民一样,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十分浓厚。过去,不少边远地区的农民“病死不离床,饿死不离乡”从没见过火车和汽车,他们养鸡是为了换盐,养猪是为过年。长期的封闭式生活,少数民族的观念十分落后,生活也十分贫困。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不仅影响了城市,也冲击着农村的传统观念。一些有头脑的农民走出大山,来到城市。他们有的打零工,有的出售手工艺品,还有的开饭店,以不同的形式力争在城市立足。


    黔东南州凯里市的凯棠乡,距市区40多公里,是凯里市最边远的地区。早在九十年代初,这里的苗族妇女,带着本地的手工艺品、服装走出大山,分别到柳州、昆明、哈尔滨等都市出售。该市的炉山镇农民,则把苗家风味酸汤鱼卖到了旅游城市昆明。


    这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民的行动,对冲破传统观念,带动农民致富客观上起了领头雁的作用。本文提到的凯棠乡,开头是几个妇女出去。看到她们在外边挣到钱后,乡亲们心动了,出去卖手工艺品的妇女从几人增加到几十人,后来发展到上百人。她们农闲出门找钱,农忙回家种田。生意红火的时候,这个乡的苗族妇女,一年从邮局寄回家的现金上百万元。


                                      二


    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高原地区,耕地面积本来就少,随着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不少的地区,平均水田不到半亩。这么少的土地,要解决温饱是很难的,这就有个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也就是说,要寻找办法,让一部分人种地,一部分人从事其他行业,实现部分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解决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开发农村文化产业,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人多地少,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南花,现在是全国有名的民族风情文化村。8年前,这个座落在巴拉河岸的苗族村寨,人均收入不到500元,耕地不足一亩。本世纪初,这个村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力开发芦笙歌舞表演、苗家风味饮食等文化旅游项目。村民们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游客来了,就上歌场,游客走后就种地,不到三年时间,就走红全国。据村民们介绍,游客多的月份,他们有两三百元的收入。开发文化产业,南花村的村民不仅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人多地少的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难有易。办企业除大量的资金外,要有技术管理和市场,而且对环境有污染。开发文化产业,就比办生产产品的企业来得更容易。民族歌舞和手工艺品,都是农民身边的东西,信手拈来,而且起步资金少,见效快,对环境几乎无污染。


                                        三


    在文化的继承和保护方面,我省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建筑以及风俗祖辈相传,保护得较完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外来文化的进入,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面临着不少困难。


    在我省,边远的地方,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以及风俗还保留较好。可是,不少交通较发达的地方,苗族和侗族中的多数人,不再穿本民族的服装,说本民族的语言,汉化的步伐加快了。


    开发农村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起到了继承和保护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把少数民族文化推向市场,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使农民从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对从事文化产业的自豪感。


    (二)开发农村文化产业,农民得到收入,可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挖掘祖宗留下的东西。


    (三)会调动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从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向前发展。


     近年来,我省各地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节,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把少数民族文化推向市场的尝试。通过民族文化节活动,使越来越多的游客认识了我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去年以来开展的多彩贵州活动,黔东南的苗族飞歌和侗族大歌通过电视飞向了全国,倾倒了不少观众。香港人称侗族大歌是“天簌之音”。


                                       四


    我省的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如果说要形成产业化,打造成旅游中的品牌,应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首先,在思想上,对农村文化产业认识不足。一些干部甚至个别领导认为:开发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民得利,政府无收入。出现的现象是,文化节期间,热闹几天,节日一过就冷冷清清。农村文化产业缺少发展规划,更没有具体措施。


    其次,投入不足。与任何产业一样,农村文化产业要做到品牌,要有人物力上的投入。不少地方,花在城市建设上的资金可以上千万,上亿元,而农村文化产业投入零头都不到。


    第三,一哄而上。这与不重视的地方不同,有的地方看到农村文化产业可以推动旅游发展,就不惜重金建设民族文化旅游村。这种不看市场,不管客观条件的做法,其结果是房子建好了,因没有多少游客光顾,造成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既要重视,又不能盲动,要因地制宜地一个地方一个品牌,以避免人物力的浪费。这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开发农村文化产业,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光大了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开发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阳光事业,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宁波爱心为黔东南州120名贫困生解急
下一篇:一个被包养女人的“自白”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