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多彩贵州风 绚丽的黔东南新农村(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6-09-23 00:00:0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以喀斯特地貌闻名的内陆山区省份,自古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说法,经济相对落后。贵州大部分农村地处山区,耕地稀少,再加上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更是滞后。如何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是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9月15日至18日,在外交部新闻司和贵州省外办的组织下,来自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和秘鲁等国的16名外国记者对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情况进行了采访。

  贵州虽不是少数民族自治区,但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18个少数民族世居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该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被誉为“世界苗族和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外国记者们此次采访的就是位于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三棵树镇的南花村。南花村是贵州典型的苗族村寨,全村共有181户,811人,都是苗族,一直固守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穿戴,但这却帮助保留了苗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风俗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南花村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借助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确定了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的新思路,南花村的寨门被打开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南花村村民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沿着贵阳到凯里的高速公路,穿过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和横跨山间的大桥,行车约三个小时,记者们来到南花村村口。山脚下清澈见底的巴拉河潺潺流过,半山腰绿树丛中的一座座苗家吊脚楼已然映入眼帘。热情好客的村民早已恭候在此,在欢快的芦笙伴奏声中,几位身着锦绣盛装、头戴银冠的苗家少女在寨门口手捧拦路酒,笑迎八方宾客。记者们习惯性地迅速掏出“长枪短炮”,从不同角度抢拍苗家姑娘向客人敬酒的精彩镜头。陪同的外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传统的苗寨风俗,拦路酒多的有12道,在南花村的旅游项目中精简到了3道,来访宾客只须略作表示即可通行。

 

  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欣赏着错落有致的吊脚楼,记者们来到了寨子的后山。这里就是村民节日聚会的芦笙场,只见一根高大的图腾柱矗立中央,周围专门搭建可供游客休息赏景的风雨亭。苗族人向来能歌善舞,村民们当下为客人表演了传统的苗族歌舞,记者们无暇坐下来欣赏动人的苗族飞歌、芦笙舞和热闹的苗家节日庆祝仪式,一个个都忙着用照相机和摄像机赶紧将美丽的画面和影像记录下来。出售苗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摊主们亦上山来参加表演,她们很放心地留下摊子离去,任游客翻看,并无旁人照看,着实让人感叹这里民风淳朴。陪同的村干部说,现在不少青壮年劳力都在外打工,村里将留下来的妇女和老人组织起来,为游客进行表演,参加表演的村民按其参与程度都可以分到一定报酬。旅游旺季时,收入也能相应增加。

 

 

 

  午饭过后,记者们参观了村里的远程教育教室。在这里,村民们可以学到家禽、牲畜、水产养殖,果树栽培和农牧产品加工等农业实用技能。村支书和村长向记者介绍了南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远程教育实施情况,并回答了提问。村支书介绍说,当地政府近年来投入了3百多万元,改善了南花村的交通、自来水和公共厕所卫生等条件,为村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现在该村人均收入超过2800元。村民在从事农活之余,大都参与了旅游服务,有的在家里开办了小饭馆和旅馆,将自家酿的米酒和养的家禽、牲畜引入“农家饭”;有的摆摊出售些银器、刺绣、苗族服饰、布包之类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表演节目则是全村人,包括老弱妇孺都可参加,按劳计酬。旅游收入目前已超过村民人均收入的一半。

  随后,记者又来到一农户家中,实地了解农村沼气的使用情况。好几位记者都第一次听说沼气是人畜排泄物发酵而来,看着蓝色的火焰从燃气灶上熊熊燃烧,都觉得难以置信。他们非得亲自沿着管道从厨房到茅房和猪圈察看一番,这才相信这种生物能源确有其事。村干部介绍说,沼气不仅成本低廉,简单易用,又能改善村居环境,还能为稻田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绝对环保,很适合农村地区的家庭使用。在村卫生室,记者了解到,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后,村民们看病花钱少了很多,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小病,只需花上几块钱开点药就能看好。

 

  接下来是自由采访的时间。根据各自不同的采访需求,记者被分别安排入住6户村民家。记者们一个个都兴奋不已,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有的记者一入住村民家,就与主人聊起家常,为采访预作准备。有的记者放下行李和器材后,先到寨子里拍摄外景。一时间,不大的寨子里到处都活跃着外国记者们矫健的身影。他们对寨子里每一个建筑和村民的每一样活动都相当感兴趣,端起设备就拍个不停、问个没完。

  当天记者们就在这些村民家中过夜,与农民同吃同住,体验真正的苗族农家生活。美国记者兴奋地表示,能与村民如此近距离接触,亲身体验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住村采访的半天时间里,他们已拍摄了近4盘录像带,随身携带的录像带快不够用了。白俄罗斯记者住在村民潘胜家中。潘胜向记者介绍,他家里五口人,只有四分田,收获的粮食连自己吃都不够,根本无法靠务农维持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因为当过司机,见多识广,村里特地找他回来,搞起家庭“农家乐”的旅游接待,他在2000年盖起了自家的吊脚楼,现在能接待近二十人住宿和六、七十人用餐,在村里算得上旅游接待大户,现在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每年都要买好几百斤大米来酿米酒招待游客。他两个女儿一个在凯里当幼儿园教师,一个在成都念大学,还有一个儿子在上初中,要在以前肯定供不起孩子们上学。

 

  夜色逐渐深沉,村寨内外万籁俱寂。这一晚,来自繁华喧嚣的都市中的记者们在苗家吊脚楼里都睡了一个格外香甜的好觉。

  说到吊脚楼,不得不提一句“美人靠”。苗家吊脚楼一般都是三层,最底一层用作牛栏、猪圈、鸡舍、堆肥、放柴等,中间一层住人,顶楼为阁楼,用来存放谷子或晾晒衣物。中层正中一间为堂屋,宴饮、待客多在此进行。村民们就是利用二、三层的构造,将其改造成家庭旅馆。“美人靠”就是指堂屋中带靠背栏杆的木制阳台,它得名于这里是苗族姑娘做针线活和梳妆打扮的场所。记者们第二天清早醒来,少不了也倚在“美人靠”凭栏远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饱览赏心悦目的苗岭景色。

  第二天上午,记者们采访了寨子里的希望小学。这所小学由贵州水电工程总公司捐助,是座三层水泥楼房,在村里算得上最现代的建筑了。现在共有三个年级的六十多名孩子在这里上学,每个年级都有一间教室,老师也有办公室和宿舍。孩子们上课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求让记者们非常感动,他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如此宝贵的影像。

 

  农民当然还得以务农为主业,天天都得下地干活。记者们跟随各自的房东,上山的上山,下坡的下坡,来到各家的田地里。这里也是山多地少,每家每户就分得巴掌大的那么一块田。看着农民在骄阳下辛勤劳作,记者们不禁感叹,居住在秀丽山水之间的村民生活得竟如此艰辛。

 

  在黔东南州和凯里市领导举行的记者会上,副州长龚绍涛有一句话让记者们印象深刻,乡村旅游是真正适合该地区的富民产业,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建设社会主义农村首先就要帮助农民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南花村的民族风情游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在黔期间,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会见了记者并回答提问。记者还采访了西电东输的重点工程-贵阳安顺发电厂和2006年黄果树瀑布节开幕式。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玉林至凯里卧铺上一乘客睡下再也没醒来
下一篇:产妇腹中取出“鹅卵石” 十分罕见(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