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沿着小溪两旁或是新修的小洋楼,或是遍地金黄的田坝,或是葱茏墨绿、散发着清新的橘园,或是如黛如烟的远山。由苗家吊脚楼和现代小洋楼组合成的村落,散落在路旁、溪畔和绿意如泻的丰收田野上。
这里,就是我们记者一行采访的目的地———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我们要采访的主人公,就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
他叫王清华,今年53岁,中等个子,皮肤有些黝黑,一脸和气,典型的苗家汉子。但他那含笑的目光里,闪烁着智慧、坚毅和不屈;消瘦的身躯内,跳动着一颗忠诚、执著、火热的心;从1991年至今,在他连续担任“村官”的20余年的生活岁月里,留下了他一串串忠于职守、敢于担当、为民办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动人故事。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我们有信心把寨碧村绘制成一幅最美的画卷。”王清华的话说得很有信心。
与王清华交谈,他兴趣最浓、谈得最多的始终是“发展”二字,与他接触后,你会感到,他可真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有思路、有胆略的人。
在寨碧村,人均年收入从2005年的1896元到2010年的4520元,短短几年又实现了一次不小的飞跃,王清华就是这样带领着寨碧人,在敢想、敢试、敢干的征程中,在美丽的农村写下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敢闯篇:敢叫寨碧换新天
当地人都知道,50多岁的王清华相貌平平,但说话做事却让人刮目相看,只要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有思路、有胆略的人。
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后,他紧紧结合寨碧村的实际,作出了“抓两头带中间”(即抓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这两头,带动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这个中间)的创新致富之路。
“打工铺路、种养带户、加工致富”是王清华的抓生产发展的“施政纲领”。
在党员“联一扶二帮三”活动中,他自己先带头联系了3户富裕户,扶持创办了8户科技示范户,帮助了9户贫困户。如寨碧村高坡牛组的贫困户潘金银,王清华以自家的房产作担保,帮他贷款养鱼,还让懂技术的党员给他传授养鱼技术,现在他承包60亩稻田养鱼,年收入达10万余元。
目前,寨碧村涌现出一大批生产大户,其中从事豆腐、米粉、竹编等加工的有26户,建筑业40户、运输业40户、种植大户50户、养殖大户120户、个体经商户60户,这些示范户平均年纯收入达8万元以上。
在抓管理民主中,王清华结合寨碧村的实际,把民主管理作为基层组织建设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实行“三公开两监督”制度(三公开:即寨、组、村务公开;两监督:即村“两委”对寨、组监督,群众对村“两委”监督),达到了“群众明白,村干清白”。
勤于向上跑项目,敢于向上争资金,这是王清华的一贯工作模式。大大加快了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全村公路硬化19.22公里,灌溉渠道46.8公里,庭院硬化6210平方米,人饮工程实现全覆盖,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饮水等问题。全村共安装路灯218盏,已覆盖全村各小组,安装垃圾箱50余个。全村新栽各类绿化树种1000多株,形成了“家家户户亮起来,村容寨貌美起来,人人谈吐雅起来”的村风民风。
突破篇:迈步科学发展大道
为了更好地促进寨碧村的未来发展,王清华打破常规,大胆提出了以“强基稳村谋跨越,构建和谐大寨碧”为主题,以“四化四区一推进”即生产发展科学化、管理民主多元化、村庄建设规范化、群众生活城市化;四区为生态农业观光区、村级企业聚集区、农民新村住宅区、农民文化活动区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着眼于实现寨碧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2009年,王清华通过积极引入科学发展机制和理念,以村工会组织为阵地,对200多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全部在家门口或在外实现再就业,并涌现出养猪能手黄永祥等一批返乡农民工创业代表。
2010年初,他又提出了打造800亩文柦柚种植园、修建10000米沟渠等20件实事。如今,新投资20万元的经果林道路已全部完工,2020亩经果林基地、1500亩优质米基地、1100亩鱼苗繁殖基地、100亩的莲藕示范基地、50万羽的鸭苗孵化场、年产3000吨的精米加工厂、800亩文柦柚种植园等一批村集体经济实体,如颗颗耀眼的明珠洒落在寨碧这块美丽的土地上。
王清华对寨碧村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口号,开始是“走路不湿鞋,喝水不用抬,煮饭不用柴”,后来是“让群众荷包鼓起来、粮仓满起来、新房盖起来”,最后是“村容寨貌美起来、人人谈吐雅起来、家家户户靓起来”。
口号的变化生动地诠释了寨碧村从一穷二白到向小康迈进的历程。
信心篇:展翅翱翔勇攀高峰
我们走进寨碧村荣誉室,发现各类奖牌、奖状、证书、奖杯等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全国、省、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法制示范村”、“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村”、“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州农村基层党组织示范基地”、“全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等; 2008年,王清华被评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十佳人物”,同年并被当选为贵州省党代表。2009年11月,在参加贵州首届村官论坛中,王清华以“固本强基当好村官”为主题的精彩发言博得了与会同志的一致赞同。2010年4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劳动模范” 荣誉称号,2011年9月荣获“全省十佳先进基层党组织书记”……
面对各种荣誉,王清华并不满足,更没有停滞不前,他更加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咬定发展目标不动摇。
在今年的百年大旱中,王清华率领寨碧人民进一步发扬踏遍千山万水找路子,历尽千辛万苦排困难,耗尽千言万语作动员,想尽千方百计谋发展的“四千”精神,与旱魔抗战。
当旱情刚开始时,王清华就组织村支两委、村组干、党员群众成立抗旱工作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到位,首先把好“三关”:保农业生产用水关,保人畜生活饮水关和保秋粮抢秋收关。王清华组织人员提前作好水源点安全保护、输水管道的维护、沟渠清淤、修理和畅通,确保农业生产用水;为了作好抗大旱抗久旱的准备,王清华还四处筹资,花了4万多元买了一台送水车,不但每天为寨碧村600多户缺水户免费送水,还积极为缺水的其他村如天官、岑花、东门、平东、白水等村送水,解决了数千村民的饮水问题。
王清华时刻把群众利益挂在心上。他又组织村支两委与邻县瓮安县农机中心联系,调度8台收割机来到寨碧村,将全村3000多亩粮食安全抢收。
“在困难面前,信心更比黄金贵”,温家宝总理的诤诤之言指导着王清华的行动。在寨碧村的“十二五”规划中,王清华还将实现他的1000亩标准鱼苗基地、1500亩稻田从优质大米到无公害食品再到有机大米的转变、投资1000万元实施村庄整治、投资1000万元修建全省最好的农村党员培训中心、投资100万元修建170米文化长廊、打造村级企业聚集区等。
在寨碧村里采访,我们听得最多的是群众们说的:“我们的支书没有白选”,感受最深的还是那句“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豪迈壮语。
“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村子里来了个大变样!”这是寨碧人最大的收获之言。记者采访结束,与王清华握别时,只见夕阳里,他的身影渐行渐远,又融入了寨碧村的村落、田野、大坝之中……
我们相信,寨碧村在王清华的带领下会一步一个脚印, 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高歌猛进,一定会谱出“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美好乐章。(黔东南在线 印琦 杨玉平 周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