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麻江景阳布依族乡践行黎平会议“三敢”精神掠影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2-07-0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仲秋的麻江县景阳乡,竹架上的西红柿层层叠叠,地里的辣椒红艳艳一片,丰收的喜悦布满在布依山乡的田间地头。

  在景阳乡党委书记甘泽波和乡长张泽尧的指引下,记者走进了景阳乡政府的“承包地”,一大片绿色顿时映入眼帘,只见果红叶绿,在微微的秋风里展现出这片“试验田”与“示范地”的无穷魅力。

  大旱之年,黔中大地,田地龟裂,稻秧枯黄。谁又曾想到在一个偏远的布依山乡,却唱出了一曲曲“果红叶绿”的丰收之歌。在那里,人们敢于从传统农业里跳出来种植蔬菜、金银花等“摇钱树”, 敢于向荒坡土地要“票子”,敢于在政府引导子下,独辟蹊径、敢闯敢干,一步步走上了致富路,沃土上开出了胜利之花,踏上了奋进的征程。

  这一片奋起的沃土,正是麻江景阳布依族乡干部群众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生动实践。

  探索篇:路在脚下

  麻江景阳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老旱区,素有“干霸王”之称。当地百姓以往都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但由于气候温凉少雨,地势较高,年年干旱,近八千亩耕地年年减收欠收,丰收这个词在这里的布依族同胞里是一个陌生的词语。

  景阳布依族乡位于麻江县西北部,乡境交通便利,309省道穿境而过;东距县城及西南出海通道“贵新高等级公路”和凯麻高速公路入口仅18公里,可直达省城贵阳及周边凯里、都匀、福泉三市。

  如何扬长避短,敢为人先,景阳乡党政领导班子在思考、在探索。

  2006年11月,新上任的党委书记甘泽波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土地种水稻和玉米的产值太低了,我们能不能动员老百姓放弃传统耕作方式,改种见效快的特色蔬菜产业”?消息一传出,全乡哗然。

  景阳乡景阳村下排组村民杨明军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曾指责甘书记“新官的火也不是这么烧的吧!谁敢拿我们的土地作试验,我们就能把他撵下台!”

  面对群众的质疑,是临阵退却,还是迎难而上?乡党政领导班子经过反复讨论、商量,拟定三条推进方案:一是向外输出竹荪种植技术和菌种,二是建特色蔬菜种植示范点,三是向上争取土地整理项目。

  上世纪90年代,竹荪种植曾是景阳乡的一个特色主产业,种植面积曾达到1200余亩,产值4800万元,为这片土地做出了丰硕的贡献。但竹荪的生长对于土地十分挑剔,轮番种植了11年以后,土壤感菌,需要多年轮作其他作物后,才能重新种植。与其让已经成熟的种植技术沉寂下来,不如对外输出种植组织和菌种,此方案得到了竹荪种植业主的欢迎。如今,他们在家门口办起竹荪菌种加工厂,年均培育500万瓶菌销往安顺等竹荪种植新区,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

  2007年4月,景阳乡第一个特色蔬菜示范基地落户于景阳村下排组。这个仅150亩的基地在当时承载了乡党委的期望和老百姓的观望。

  一支由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组成的种植队伍进驻基地,他们种植了本地不常见的樱桃番茄。

  “这种东西能在我们这生长吗?我看他们是异想天开!”村民们茶余饭后总是用这样怀疑的语气谈论着。

  到了八月,连片的番茄藤上挂满了鲜红的小番茄,他们一个个在秋日阳光里闪烁着迷人的光泽。这些小小果实的产量达到了每亩4000斤,产地价达到每斤1.5元,产值大大超过了水稻。

  “今年风调雨顺,无论种什么都会有收成,如遇上大旱之年,看他们还能折腾什么?”示范基地的成功并没有让老百姓完全的信服,但却更坚定了景阳乡党政班子发展特色蔬菜的信心。

  在2008年的党委会上,党委班子推出了该乡第一个绿色规划: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在2011年实现以景阳村、河边村蔬菜产业为主的2000亩观光农业示范区,以交通欠发达的茅草村、楼梯村、茶山村500亩魔芋种植区,以大坪村为主的竹荪菌种培植区。

  作为一个辖5个村22个村民组63个自然寨,2051户,9025人,总面积仅有72平方公里,且山多平地少的小乡,能力排众意,有拿出全乡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发展特色蔬菜种植,推出了该乡有史以来第一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

  突破篇:绿色的希望

  2010年10月,乡党政领导班子作出的一项决定让全乡所有干部职工吃惊不已。

  为吸引大型蔬菜企业入驻景阳,该乡在财政没有富余资金进行土地流转的情况下,号召职工以入股形式整合资金进行土地流转。

  “我工作到现在,也还没听说过哪个单位敢以这种形式进行招商的!”已有20多年工龄的国土所所长吴寿旭说。

  对于职工的质疑,乡人大主席赵锋说:“我们只有步子比别人迈得早一点,胆子比别人大一点,我们的机会才能比别人多一点!”

  敢闯敢干,领导带头示范。党政领导班子率先每人集资2万元,其他干部以自愿为原则,以每股5000元参与。当由20个干部职工共同集资的28万元到达专用帐户后,1000亩的土地流转工作便紧张的开始了。

  虽然景阳乡是全县闻名的老旱区,但要从老百姓手中流转出几百亩稻田用于种植蔬菜,其难度可想而知。

  关键时刻,谁敢为先锋?

  “让我来吧,我在这里工作时间长,与他们商量起来比较容易”!副乡长龙波主动请缨!

  龙波带着家在景阳的乡干部徐健来到了下排。天刚亮,他们就来到了杨明军家,和他一起轧草喂牛,与他一起拉家常,但只要一说到租他的田,杨明军就板起脸说“我的地是要种粮食养家的”。一天不行,就接着再去,直到杨明军的态度逐渐好转,在其家人的劝说下签下了土地租赁合同。

  同时进行的还有上级部门支持的300万元下排土地整理项目。经过一个冬天的修建,在下排修建了1560米水渠、4593米机耕道,把路连到了每一处田块,河道通向每一处沟壑。

  2011年春节过后,当广东南蔬公司经理陈国京从网站获知信息赶到景阳乡,了解到该乡干部职工集资流转土地时,他立即决定租下600亩土地用于种植番茄、辣椒、大葱等蔬菜。他说“我从事蔬菜种植十几年,还是第一次看到有这种胆魄的举动。”

  从贵阳医学院生物制药毕业的姚鹏等三名大学毕业生闻知这个消息后,远离家乡岑巩,自筹15万元发展40亩西红柿。

  好的田块已经被公司、被创业者选走了,余下的100多亩怎么办?

  建立股份种植公司,用回笼来的集资款种蔬菜。

  “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有的股东道出了内心的担忧。

  在全乡干部职工大会上,甘泽波康慨陈词:“景阳长期以来缺水,我们要保住生产,不能再被天灾左右。必须率先进行农艺改革、灌溉方式改进和种植结构调整,在旱区大力推广旱地特色作物,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提高旱地农业效益。只有我们敢去做给群众看,那些靠土地为生的群众才敢改变传统种植观念,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去发展,做出一个水改旱的“景阳典型”来。”

  胜利篇:沃土结硕果

  2011年,贵州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烈日当空下,土地里种植的玉米和水稻一片枯黄,毫无生气。

  而在景阳的下排村民组,村民们正在用小型潜水泵配上塑料管和喷头自制的节水灌溉工具,及时缓解了蔬菜的渴水状况。使得这里连片的蔬菜绿得可爱、红得耀眼,长势良好、丰产在望。

  每天清晨,一车车新鲜的西红柿、辣椒带着阳光的芬芳从这里启程,走进了凯里、都匀、贵阳的蔬菜销售市场,一路欢歌走上了广州市民的餐桌。

  “象今年这样干旱,要是种的是水稻,都没得收成了,幸好种的是西红柿,大丰收!”景阳村村民杨明军逢人便称赞。倔老头变成了布依山乡里的义务宣传员。

  景阳乡大坪村的农民陈华和王家祥通过种植蔬菜走上了“男主内、女主外”的致富路。他两人分别承包了近60亩土地种上了辣椒、瓜果,他们的妻子则在麻江县城租上了门面、做起了蔬菜批发的“小本生意”。

  在今年这个大旱之年,景阳乡农业产能迅速提升。年产西红柿750万斤、辣椒40万斤、黄瓜50万斤、大葱36万斤,亩产值1万元以上,整个乡蔬菜年产值超过千万元,还发展了500亩金银花。仅是景阳乡股分种植公司100亩蔬菜的产值就达到了100万元。

  水改旱不仅保住了收成,而且流转的土地2000多亩,每亩土地年租500元,光是土地租金就能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百万元的收入。

  同时,按照每亩蔬菜需要用工40个的标准来计算,全年下排蔬菜种植需用工4.2万个,每天人工费40元,能解决260余人的就业问题,年创农民收入192万元。光是土地租金和人工费用就实现农民

  增收300余万元,人均收入增加1800元以上。

  节水效果十分明显。按照每亩水稻用水450立方米,每亩蔬菜用水70立方米,实施水改旱后每亩节水380立方米,节水率84%以上。仅下排区域实施水改旱面积1000余亩,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38万立方米。

  目前,全乡共有五位外地老板在投资,承包面积达700余亩。全乡的土地流转得到了逐年翻番,2009年仅为50余亩,今年则达到了2200亩的规模。

  景阳乡敢于创新工作思路、敢于突破常规工作方法,敢于在胜利中追求更大的胜利,采用农田节水与高效作物相结合的种植模式,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实施土地整治,来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

  在村子里,记者看到是尽是丰收的喜悦笑容。景阳人说,我们的日子就像那架子上的西红柿,一层一层不断挂满红彤彤的甜美果实。(黔东南在线 杨玉平 周重新 吴亚栏 )
 

责任编辑:邹亚平【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