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成昆铁路建设者阔别家乡多年后回家了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5-12-07 15:05:2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近日,曾经参加成昆铁路建设的凯里人王德钧阔别家乡近三十年后,回到家乡凯里市三棵树镇过苗年了。

  王德钧系凯里市三棵树镇小乌烧村人,苗族,在他二十来岁左右时,他毅然响应祖国“三线建设”的号召,背井离乡,远赴两千公里之外的四川西昌参加成昆铁路建设,从此“不闻爷娘唤女声”。

  据悉,成昆铁路是西南地区乃至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线路全长一千多公里,于1958年7月开工建设,1970年7月竣工通车。成昆铁路沿线三分之二崇山峻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势陡峭、地质状况复杂,创造了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成昆铁路与美国的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成昆铁路建设时,各种条件十分艰苦,据报道,成昆铁路平均每一千米铁轨上就有两三名建设者为之牺牲。王德钧有幸参加了这条“国民经济大动脉”建设,幸运地存活下来。

  在参加成昆铁路建设期间,王德钧结识了一位四川西昌的彝族姑娘。论起长相,那个彝族姑娘比他还高,是个美丽的大姑娘,年龄比他还小十多岁。当时在铁路工地上干活,那个彝族姑娘时常“骂”王德钧干活太傻,人家还不起床他就起了,人家还不干他就干了,王德钧也不怎么搭理她,就让她三天两头“骂”。经过一段时间的“交锋”和“较劲”后,这个彝族姑娘被个子不高,但勤劳、老实巴交、说话不多、“骂”不还口的苗族小伙打动了,爱情的火花由此点燃,两人稀里糊涂就组成了新家并扎根在了四川省西昌县礼州公社。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在西昌安家后,王德钧几乎碰不到什么老乡,对家乡的情况一点都不知,十分思念家乡。因为那时还没有通电话,他与弟弟的联系主要靠写信,有时信件到达老家就用一个月时间。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原因,王德钧于1990年才回到家乡一次。

  前不久,远在甘肃兰州的侄女来电话告诉他,苗年快要到了,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带他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他和老伴欣然答应。回到凯里时,他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凯里到处是高楼林立,一眼望不到乡村,汽车川流不息,若不是有侄女带路,他哪里还能找到回家的路?顺着巴拉河来到小乌烧,迎接他的是一座座跨河大桥、一条条通村公路、一栋栋新房,家乡通了电,通了自来水,通了高速公路,通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家乡离外面的世界不远了。从上次回家到现在,王德钧用了二十五年。二十五,是一个婴儿从出生到青年的时间啊,人生有几个二十五年?这次回来,他感觉家乡变化很大,但给他感觉不变是的乡情,他去到哪里,乡村们都嘘寒问暖,都想叫他去吃年饭,因为乡亲们不管你在外面以什么谋生,不管你混得如何,都一如既往地牵挂你、关注你。

  回到家乡后,王德钧急急忙忙和弟弟来到了父母的墓地看望。回想自己年幼丧父,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才把他们儿女拉扯大,为了生计,自己却留在了异省他乡,母亲去世时,自己连一眼都没有看见,自己从来没有机会为他们尽过一天孝,王德钧泣不成声。

  王德钧从弱冠之年出去到耄耋之年回来,逝者如斯夫!“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用这首诗来写王德钧老人家回家乡恐怕恰到好处了。(王中军)

责任编辑:杨平【收藏】
上一篇:龙场镇“四结合”,着力打造农村电商“大舞台”
下一篇:凯里西门街道州府社区及时处置一起配电房短路燃烧事故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