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堂”传统集会
起源至少已150年
虎长坡“十六堂”起源于何时,目前,找不到记载的资料。但据附近村寨的村民介绍,源于清朝中后期,距今至少150年年时间。“十六堂”是正月16“开堂”,正月18结束,持续三天,凯里、福泉、黄平三县市接边区域的群众都来看会,虎长坡是人山人海。
“我记得有的正月十六,虎长坡下起大雪,但是这一年的十六堂,仍然是非常热闹,满坡满岭,都是人。”大风洞乡碗寨村一位黎姓村民说。
孩子们在虎长坡放风筝
那时候,人们通过“十六堂”,到虎长坡做生意、会友。年轻人则到这里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当地人叫“玩马郎”。
“我记得1989年的十六堂,很多年轻男女,在虎长坡上围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子,唱情歌,那个场景,说不出的热闹。”凯里市炉山镇金银洞村一位姓王的村民说,结婚之前,“十六堂”他每年都去,有几次,他也都参与唱情歌了,而且歌声是最响亮的,“遗憾的是没有能从虎长坡带一个媳妇回来”。
现在,这位王姓村民已是60多岁,是当“公”(爷爷)的人了,前几年,他带着孙子们去过虎长坡,但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看会的人少了。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能够坐在虎长坡“狗肉摊”边吃喝的,在当地算是了不起的人物,很多人都会投去羡慕的目光,因为那时候穷,能够坐得起“狗肉摊”的吃“狗肉汤锅”,自然是人们眼中的大款,“雄”得起的人。
“在我的记忆中,曾经有一年,两桌素不相识的食客吃狗肉锅汤发生了争执,结果大打出手。”凯里市下寨村新院组一位吴姓村民说,不过,很快被当地村民自发组建的联防队隔开了。
虎长坡最吸引人的,还是民俗活动,包括赛马、踩芦笙、唱山歌等,其中踩芦笙有苗族、有革家的,丰富多彩。
今年募集到的办会资金不足2万元
但是,进入本世纪后,虎长坡“十六堂”却逐渐衰落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传统集会衰落呢?当地村民的说法是,现今,外出打工的人太多,他们元宵节前就已离家,前来看会的人员自然就减少。
被开挖的虎长坡
另据村民们介绍,“虎长坡十六堂”虽然是传统集会,但举办需要经费,其所属的石板村,则拿不出更多的经费办会。“我们的主要经费来源,是靠群众集资,另外,就是靠到市里面去化缘,不过,化缘获得的资金,也就是几千元而已。”大风洞乡石板村的张玉华主任说,今年凑集到的办会经费,还不到2万元,很多活动无法开展,十六堂就更没有吸引力了。
“现在,我们也在呼吁,把虎长坡十六堂办起来,传统的东西,可不能丢。”张玉华说,但是一个村,能力非常有限,他希望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罗茜)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