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银行存款大幅减少,当然是与企业节前大量提取存款向员工发放年终奖有关,但是员工拿到奖金之后并没有使银行的个人存款增加,这就是新的情况了。
目前银行的基准储蓄利率为3.25%,而2013年的CPI为2.6%,储户实际所得只有0.65%的收益。而一般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起码在4%-5%以上,再联系到过去多年储户存款实际上是负利率,因此一旦居民存款另有去处,其银行存款搬家是必然的。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银行存款搬家其实是件好事。因为它在间接的意义上体现了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而且,目前银行存款减少并不会对整个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目前国内约100万亿元的储蓄规模,其中有十几万亿元是活期储蓄,而货币基金的规模只有4000亿元到5000亿元。比照美国,如果货币基金和活期存款平起平坐,那应该可到40万亿—50万亿的规模。而目前存款搬家的趋势离达到这样的比例还远着呢。
另一方面,1月份存款的减少并没有影响银行流动性。1月份央行放水,表内融资旺盛,表外融资亦不示弱。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58万亿元,这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1.33万亿元和399亿元。若以以往的情况推算,社会融资中有三分之一为表外业务,那么那部分减少的银行存款大部分转为银行理财产品,仍在银行的流动性中。
所以,1月份银行存款的趋势即使延续下去,也不会对银行流动性造成冲击,反而会猛烈地冲击和促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
问题是在一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信贷方面,表现得很不正常。照理,市面资金充沛,贷款利率便会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活跃,无论官方还是汇丰的PMI指数都会上升。可是,1月份融资利率还是很高,中小企业还是“钱紧”,而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利润照样很高。换句话说,银行的流动性没有流进实体经济,主要还是在金融机构中打转,在“钱滚钱”。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是需要人民币流动过程中所有环节——储户、存款利率、银行服务、贷款利率、贷款对象——的市场化才能完成的。现在贷款对象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遵守市场法则,譬如某些有政府背景的过剩产能企业、地方债支撑的部分项目以及不会破产的信托产品,它们无所谓信贷利率的高低。这样的非市场行为反过来会影响贷款利率,从而影响放贷的银行不去支持正常的业务而从事“钱滚钱”,进而再会影响存款利率、影响储户。让储户的存款长期游走在银行理财产品与风险极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托产品中间。(郁慕湛)
上一篇 :财政收入增长目标不宜超过GDP增速
下一篇 :人社部:9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月最低工资标准上海最高


- 1.贵州省上月经济运行情况 PPI自20
- 2.长江日报:给依法讨薪创造条件
- 3.全州电子商务现场观摩暨总结会召开
- 4.莫让彩礼成为婚姻的负累
- 5.《爸爸去哪儿》给父亲重新定位
- 6.航班延误服务不能滞后
- 7.延迟领取养老金不合理
- 8.公权失范才是对法治最大的伤害
维权参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