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凯里:将民族文化产业打造成经济重要增长点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5-20 09:04:45  来源:国际在线(北京)   


  被誉为苗岭明珠的贵州凯里,除了闻名于世的苗家饮食和民族风俗外,苗族的银饰与刺绣也同样受到中外广大游客的青睐,以银饰、刺绣为代表的民族工艺品产业发展也成了凯里市依托浓郁厚重、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把民族文化产业打造成经济重要增长点的一道缩影。

  这一道缩影,彰显的是凯里在探索与思考中前进的一道缩影。

  杨通良是凯里市的一名普通银匠,是家族的第七代银饰制作传人,也是黔东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从事银饰手工艺行业已有10多年,近几年,他正在思考凯里市民族工艺品产业的发展。

  “我去过很多地方,别人的银饰品文化内涵丰富与流行文化结合得很好,我们没有与流行时尚元素结合,可能我们的文化这一块需要继续挖掘和加强。”

  在凯里市,很多从事银饰品工艺产品行业的人都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黔东南文化资源丰厚,民族元素很浓,但没有与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黔东南州民族州工艺品行业协会会长孙燕林认为,“我们的旅游商品跟文化是脱节的。”

  包括银饰、刺绣在内的二十多个民族工艺品产业发展,除了在文化元素外,“制作粗放、设备原始以及无专业的生产市场支撑”,孙燕林认为,这是凯里市乃至整个黔东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当下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由于传统经济文化以及地域的制约,凯里市乃至黔东南的的民族工艺品行业都只存在于民间,没有专业化的生产,也没有专业型的银匠师傅。

  “以前在凯里,刺绣和银饰一样,大家都是业余的时候做一点。”从事多年民族工业品行业创业者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珍珍深有同感。

  仅从凯里市民族工艺品行业生产的市场而言,凯里市在过去一段时间都可以用“散、小、差、乱,没有规划”来形容。

  “什么是专业市场呢?那就是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一个地方。商家来订货,我们看到商品就能找到银匠,然后马上加工生产,如果有这样一个专业的市场,我们黔东南这这个行业上是很有前景。”

  在孙燕林看来,要做到民族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要引进专业的人才,设计出品牌产品撬动广大销售。而在专业型市场上,则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目前也正在促成这样市场的形成。”为改变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境况,积极响应贵州省及黔东南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凯里市正在思考与探索。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我市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立足于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龙头带头作用,编制、规划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凯里市决策层领导指出了凯里市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做法。

  据介绍,目前,由凯里市打造的重点文化项目、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之一的“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已建成房屋310栋共602户,建筑面积15.4万 ,这有效推动了当地民族文化产业的的发展。

  而凯里市另一个立足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重点文化项目——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暨下司文化综合体项目也正在进一步打造中,这个项目将民间服饰、工艺、生产交易、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有机业态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凯里市还立足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苗侗风情园、下司特色古镇、舟溪云谷田园生态农庄、梦幻巴拉河旅游带等精品旅游新品牌,以旅游聚集人气、开拓市场带动民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凯里,这座苗岭明珠的民族文化产业,正在探索中不断不断取得成效。根据凯里市2013年的官方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凯里市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1301个,从业人员达5648人,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31617.7万元。(记者 阚霞)

  【原标题】:贵州凯里:将民族文化产业打造成经济重要增长点

责任编辑:陈合敏【收藏】
上一篇:凯里学院2014届美术专业毕业生作品展在博物馆展出
下一篇:旁海派出所“缉枪治爆”见成效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