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委书记廖少华接受《贵州日报》记者专访(图)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1-07-07 14:04:27  来源:  
7月7日上午,黔东南州委书记廖少华在州委3楼贵宾室接受了《贵州日报》记者的专访,专访中廖书记向贵州日报记者介绍了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黔东南的三大战略命脉,以及三大战略之间...

州委书记廖少华接受《贵州日报》记者专访(图)



    77日上午,黔东南州委书记廖少华在州委3楼贵宾室接受了《贵州日报》记者的专访,专访中廖书记向贵州日报记者介绍了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黔东南的三大战略命脉,以及三大战略之间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情况,重点谈及了黔东南在宣传“多彩贵州”上起到的浓墨重彩的作用,以及在“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评选这一活动中,黔东南将如何抓住机遇,向全国各地的民族代表和宾客推荐黔东南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化,展示黔东南州难得的美等问题。

    廖书记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明确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黔东南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基调,突出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三个战略重点。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是我州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必须作为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州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相对慢,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落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变成发展优势。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为驱动,加快发展工业经济,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推进速度越快,城镇化率就越高;而文化旅游产业是我州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必须乘势做大做强。所以,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扬文化旅游之长,补工业化和城镇化之短,形成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局面。

    在谈及黔东南州对原生态民族民间旅游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时,廖少华说,在贵州乃至全国,黔东南州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旅游文化资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首先是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制定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深入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四个一百”和“十个一”工程,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开展民族文化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等等,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推动各民族文化协同发展,实现大繁荣。再就是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活州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发展。坚持把民族文化资源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提出了舞阳河山水风光旅游经济圈、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圈、黎平侗族原生态文化和三板溪湖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发展布局,认真策划、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通过深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相融发展。近年来,我们以承办第三届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成功打造了“千户苗寨”西江、黎平翘街、镇远古城等文化旅游品牌,切实增加了景点景区民族群众的经济收入。今年上半年,全州接待旅游总人数达865.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3.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18%45.57%

    廖少华说,黔东南是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几年来,我们强化资源整合综合治理措施,制定行业准入标准,从环保、用地、技术等环节设置准入门槛,加快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积极开展主要河流污染治理和矿山整治,在城镇推行“退二进三”、“禁塑令”,推广节能产品,强化节能减排责任考核,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有效地保护青山绿水,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说黔东南在对贵州的宣传吧,现在很明显的感觉是外界的人对贵州的误解没有了,以前说贵州大多人都会说是哪个地区哪个地区,既不说贵阳,也不说贵州。当然,毕竟外界对贵州了解的还少,加上贵州各方面发展要弱些,这是一方面。但近年来,我们借助各级媒体和各类平台,通过央视、“多彩贵州”、上海世博会、省旅游发展大会、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平台和庆祝侗族大歌申遗成功及影视剧、主题歌曲等方式,全力打造“原生态黔东南”品牌,进一步提高了我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通过宣传,不仅让更多的外界朋友知道认识了贵州,而且认识了一个多彩的贵州,这就是黔东南的一个亮点。接下来,我们将抓住“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评选活动这一难得机遇,充分挖掘我州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民族村寨参加评选,借以推介和展示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风采。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依托民族村寨,以民族文化、民俗演艺为突破口,在凯里、雷山、镇远、黎平等重点文化旅游县市的景区景点,打造好黔东南的“文化名片”。

    当谈到黔东南州已经开始实施的100个民族村寨建设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时,廖书记说,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 近年来,我州紧紧围绕建设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把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明村寨与实施10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对民族文化村寨的房屋建筑、村寨构筑物、卫生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进行整治,努力使之成为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窗口”,涌现出了凯里南花、雷山西江、黎平肇兴、从江岜沙、锦屏隆里、天柱三门塘、丹寨石桥等一大批影响广泛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助推了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2010年全州旅游总人数达到15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完成109.7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6.1倍和6.3倍。(李丽娟)

 

【收藏】 责任编辑: 林仕海
进入社区 »酸汤社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