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农民获“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称号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09-11-27 10:58:02  来源:  
本港讯 (特约记者 唐光新)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表彰大会25日在北京举行,大会对214名同志进行表彰,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党支部书记龙秀坤获“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称号。 竹海...

 

    本港讯   (特约记者 唐光新)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表彰大会25日在北京举行,大会对214名同志进行表彰,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党支部书记龙秀坤获“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称号。

 

                             竹海领航人 引领贫寒山村奔小康

                                                                   ——记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党支部书记龙秀坤 (万祖德)

    依偎在三穗县城东北部的八弓镇界牌村,绿竹万倾,成了竹的海洋,大村小寨各式各样的青砖瓦屋一幢幢点缀其间,酷似大海里的一张张远航的白帆,领航者是谁呢?是谁带领在这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的8个村民组246户1036人脱贫致富奔上小康、改变昔日“有女不嫁界牌郎,天天都是吃杂粮”这一贫二白的界牌旧貌的呢?龙秀坤__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党支部书记。

敢教荒山成竹海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三穗县界牌处处荒山红土、一片贫瘠,地无几处绿,山无几株木。这时候,龙秀坤刚退伍回乡,他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深感改变家乡这种落后的面貌责任之重,于是积极参加村委的一些工作及村里的一些公益活动,为村委出谋划策。1991年,龙秀坤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一名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人民着想,深受群众信任。村民们把他推选为村委委员,后任支书。工作中,他多次建议村两委封山育林,既保持水土流失,又美化家园,还可以成为经济。

    由于当时村两委工作力度不大,群众意识淡薄,龙秀坤的意见没有被采用。1995年。龙秀坤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首先想到的还是封山育林。由于界牌土地不宜植树,只适宜竹子生存,封山育林只能是竹子。于是召集村里所有党员、村干开会,制定封山育林措施。措施是制定了,可执行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封山育林规则一公布,当即遭到部分群众反对,说什么“我们祖辈吃竹子吃够了,没有哪个靠竹子发财的”、“封几根毛竹有什么用,又不是杉木果树”(那里的村民祖辈历来都卖竹子换钱)……可是他坚定信心,组织村两委入户说服,并亲自登门拜访村民,直至说服对方为止。三年过去,竹子长起来了,山绿了,如今,竹子真正的成了当地的摇钱树。

竹海香纸变金银

    山封了,坡绿了,可是怎么把竹子变成摇钱树呢?

    蔡伦造纸术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很深,靠这一技术生存的祖辈至今没有人发财过。龙秀坤想,满山的小毛竹不用来造纸,又如何处理呢?不可能荒在山坡上只是为了绿化,成批砍伐出售又不值几个钱。还是造纸,但不能走造香纸的老路,要甩开两千多年来的蔡伦,大胆地去引进先进的造纸术。

    1999年,龙秀坤与村委讨论后,决定进城招商来村里办造纸厂。老板来了,龙秀坤与老板择厂址,拟定造纸规划,签定销售合同等一系列工作。不久,造纸厂红红火火办起来了,既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仅此一项,该村年人均收入就增加了300多元,有的甚至达到5000多元。至今,造纸厂发展良好,前景可观。

竹海林里猪牛肥

    纸厂办起来了,乡亲们渐渐富了起来,龙秀坤喜在眉头,笑在心里。但他不满足现状,积极想办法引领农民走生态农业道路。

    2001年,龙秀坤在三穗县林业局组织下,自费到凯里鸭塘学习沼气建设技术,回来后就发动村民搞沼气建设。不到两年,全村就建成了80口沼气池,成为全县沼气池建设示范村。

    农户为使沼气池供气正常,大量养殖猪牛,确保沼气源料供给。这样一来,沼气不仅节电节柴给群众带来真正实惠,还促进了全村养殖业的大发展,村民的钱包也一天天的鼓了起来。

竹海金秋梨儿香

    2002年,龙秀坤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建设项目,发动群众在退耕还林的165亩土地上栽上金秋梨。由于群众得到过实惠,对龙秀坤十分信任,积极配合栽植管理。2004年,165亩的金秋梨开始挂上了“金果”,一阵阵金秋梨香味飘满整个竹海。另外,龙秀坤还发动群众不要荒田荒土,要全部合理利用起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水耕种的荒田就改种玉米之类杂物。据不完全统计,该村每年水田改种均在10亩以上。对耕地少、劳动力富有的农户,龙秀坤上门和他们商讨发展思路;对没有经济实力但劳动力富余的农户,龙秀坤劝他们外出学习技术打工挣钱;对经济实力强且有技术的农户,龙秀坤协助他们在家办厂或就近搞技术工。如今,全村外出打工者140余人,年总收入达百余万元以上;建家庭小厂5个(如碾香厂),年均收入数万元,其中有三户打沙厂,年均纯收入不下20万元;有6户技术农户入县城居住,搞技术工,年均收入数万元;有7户购买了货车搞货运,2户跑中巴客运,2户跑面包客运。据统计,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不低于2500元。

 

【收藏】 责任编辑: 龙彦冰
进入社区 »酸汤社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