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讯 (王真强)剑河县为失地移民撑起六把“民生伞”,有力地构建了民族地区的和谐。
三板溪水电站是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水电工程。剑河县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6%,是水库的主库区,淹没包括县城在内的土地面积44.25平方公里,涉及全县9个乡镇37000多人,其中共淹占水田6000多亩,涉及23000多人不同程度失去耕地,是贵州省目前水库移民人口最多的县。为此,剑河县委、县政府为失地移民撑起了六把“民生伞”。
一是撑起耕地调剂“民生伞”。该县对农村失去耕地较多的移民以调剂耕地的方式,确保他们拥有基本口粮田,即人均水田不少于0.5亩。该县出台政策,鼓励失地移民与富余耕地农户实行耕地经营权有偿转让。全县已有472户2152名失地移民实现了518.17亩水田的经营权转让。
二是撑起外迁安置“民生伞”。县政府出台了外迁移民优惠政策,刚性规定外迁安置移民在安置点的调剂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人均0.5亩以上,并规定外迁安置移民“同等享有安置地村民的合法权利”。外迁安置点主要选择在条件相对较好的集镇。同时,采取奖励的方式,调动接收乡镇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有72户329人完成了跨乡外迁。
三是撑起三产安置“民生伞”。该县老县城于2007年4月20日实现整体搬迁完毕。新县城革东地区占地移民多数是失地移民。为解决这些失地移民的长久生计问题,该县出台了以“1亩水积置换8-10m2门面”的方式进行门面安置。通过移民自愿选择,新县城共有281户1292人选择了门面安置。
四是撑起后期扶持补助“民生伞”。失地移民是搬迁人口的,以现金直补的方式对每人每年进行补助,从2006年7月1日起连续补助20年。失地移民不是搬迁人口的,以项目扶持的方式鼓励移民从事农村五小产业开发,每年对每亩水田进行资金扶持,从2006年7月1日起,连续扶持20年。
五是撑起水田补偿“民生伞”。被淹占水田的移民户可以自由选择一次性补偿或长期补偿。一次性补偿即将水田补偿费一次性补偿给移民,有82%的失地移民选择了一次性补偿;长期补偿则是按被淹占水田的年产量,以当年州政府批准的价格,逐年对移民进行补偿,从2006年开始,直至三板溪水电站报废为止。
六是撑起库周交通复建“民生伞”。从2007年以来,该县已陆续修建渡口86对,码头98个,人行道路139条266公里,人行便桥41座。库区周边的通航、通行状况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