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贵州
政府大型节日托起“百节之乡”
11月17日,黔东南州举办谷陇芦笙会节日的前一天,州政协副主席杨斌离开
杨斌精心整理民族节庆资料
黔东南州的民俗活动数不胜数,虽然号称民间节日“活地图”,杨斌也说不清楚全州真正有多少个节日。
上世纪末,黔东南州开始实施“旅游大州”战略。全州上下按照“旅游活州”的工作思路,将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划分为民族风情、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三大内容,找准做大每一份“蛋糕”的切入点。而在“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黔东南州,把独特的民间节日作为民族风情资源来开发,不仅能解决保护问题,也必然能锻造出一块招揽游客的“吸金石”。
1999年,黔东南州首次由官方举办的“
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黔东南。”
侗族大歌节上,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自弹自唱
两个大型节日一炮打出了黔东南州“百节之乡”的美称,州政府又陆续主办了“
州政府通过举办这些大型节日一下子激活了旅游产业。据黔东南州旅游局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到黔东南参观民族风情的人占总游客数量的70%,旅游收入快速增长。
民间节日旅游带动群众致富
在政府的鼎立扶持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其他规模较小的如祭桥节、龙船节、斗牛节、花炮节、踩青节等民间节日,也渐渐从自娱自乐的形式走向了市场经济。
苗族人民过吃新节时,郎德上寨是热门景点之一。记者在郎德上寨看到,游客除了吃、住、购物等消费以外,还会花钱观看各种民俗表演。州旅游局办公室主任池剑平告诉记者,按照有关规定,苗寨一场表演500元左右,侗寨一场表演600元左右,村民们可以在农闲时间为游客进行有偿表演,一般以“工分”形式计算报酬,年底结算。现在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里从小孩到老人,都是群众演员,不但农活、表演、过节都不误,经济收入也日益见涨。
去集会的路上
坐落在巴拉河畔的南花苗族村寨风光秀丽,游客络绎不绝。昔日的南花村人均耕地0.44亩,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每逢本民族的重要节日,村民们仍坚持热热闹闹地过节。1997年,南花村发生了一件新鲜事:一批省外的游客来到村里想体验民族风情,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发动村民穿上节日盛装,用过节的仪式接待客人,令游客大开眼界。63岁的芦笙手潘成志参加了当时的表演,和其他人一样获得10元钱的报酬,从此以后,这项职业成为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初次尝到甜头后,南花村开始一步一步的利用民俗来发展旅游。过节的时候,全村群众打糍粑、宰肥猪、唱苗歌,欢迎远方的游人。该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去年旅游收入达到132万元,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个人收入比10年前整整翻了10倍。
民间节日拉动旅游产业蒸蒸日上,黔东南州民族旅游公司的部门经理潘宣百也忙得不可开交。该公司组团旅游的生意已是客似云来,潘宣百还要常常接待从贵阳多家旅行社转交的团队。她总结了几年组团的经验说,黔东南旅游的亮点多数趋向于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逢民间举办节日的时候,客源最多。因此潘宣百对民间节日如数家珍:“农历年初的40多天里,
政府力推民族节庆旅游精品
由于数百个民间节日轮流亮相,黔东南州好戏连台。今年“十一”黄金周,随着贵阳至
今年黔东南州正式实施“百节”工程,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原则,举办全州民族民间节日。全州有影响的大型节日,将由州政府进行统筹安排。每年必须由州政府主办,有关县市政府承办两个以上节日,实现“一年一小节,三年一大节”。各县市主导办好本地区有规模、有影响、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民间自办的节日,每个节日由县市政府补贴2000元。
相关部门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各县市结合实际,编制中、小学民族文化乡土教材,通过开设民族文化课、着民族服装、唱民族歌等形式,把民族文化引入中小学校教育。鼓励民间歌师、舞师、建筑师、工匠师等传统文化传承艺人及民族民间演出队伍,走村进寨。弘扬、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并由各县市根据实际进行补贴。各县市每年将安排资金对重点民族旅游村寨的芦笙场、踩歌堂建设改造进行适当补贴。
同时精心包装民族文化旅游产品。黔东南州将重点包装具有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如侗族大歌、古法造纸、苗族蜡染等,借此充分展示民族特色,最大限度地挖掘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
作者:王璐瑶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