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凯里市黄腊村:“五坚持五转变”全面推进乡村治理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2-06-14 11:57:55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近年来,凯里市龙场镇黄腊村坚持党建引领,创新采取“五坚持五转变”工作方法,扎实推进乡村治理效能,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能人治理”向“制度治理”方向转变。黄腊村坚持围绕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党支部管理体系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既要选出好的带头人、更要有好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持续巩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推进“能人治理”向“制度治理”方向转变。创新党建突出问题、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党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有效覆盖。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3条、红白喜事议事规则、村级组织工作运行规则、村党支部议事规则、“四议两公开”制度、环境卫生整治管理制度等机制来约束管好管实村内各项基层治理效能。一年来,通过制度治村,基层各项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办事效率显著增强,党建科学化水平逐步改善,有效促进了村级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坚持“贫困治理”向“全面振兴”方向转变。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黄腊村始终坚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夯实乡村治理,实现从贫困治理到治理有效的方式转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最大限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巩固好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始终坚持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凝聚更强大的力量,为推动新时代黄腊村全面全方位振兴创造新奇迹。

  坚持“村委做主”向“村民做主”方向转变。黄腊村坚持村委指导、村民做主原则。村里的大小事务,均由由村民小组召开会议,再选代表开村民代表会议,征求多数人意见,始终做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做到一切相信农民,一切依靠农民,依靠村民自治搞好农村社会管理。始终坚持“村委做主”向“村民做主”方向转变。今年以来,黄腊村流转100多亩国储林发展林下中药材,涉及多户林地补偿争议问题,都是由村委出面配合村民自家协商解决,始终没有一起纠纷问题闹到村里、镇里。

  坚持“干部推动”向“群策群力”方向转变。“过去,村里办事党员一边看、群众靠边站,现在,村里大小事务我们都参与,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黄腊村村民张洪凯如是说。黄腊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着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经常深入一线为群众服务,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凝心聚力谋发展,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逐步由“干部推动”向“群策群力”方向转变,不仅避免了干部做工作易引起干群矛盾激化的问题,而且许多老大难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如黄腊村党支部提出修建新寨门的决策,通过村民自治,资金渠道来源主要是乡贤人士、青年协会、及村民群众自筹和捐助解决,通过群策群力,经过4个月的投工投劳,两座新寨门成功建成;又如新村委会广场院坝硬化问题、办公设备短缺等等,均通过村民自治、群策群力共同解决。

  坚持“村民自治”向“依法治村”方向转变。严格落实“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黄腊村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探索推行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把法治、德治与自治有机贯通,推进由村民自治向依法治村、以德治村方向转变。一是坚持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民主协调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强化村务公开,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提高民主议事、决策、监督的实效。二是坚持以法治为保障平台。全面落实依法治理,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持续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依法治事、依法管事、依法办事水平。三是坚持以德治为引领。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统一,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乡村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础。以法治思维作为乡村振兴切入点,着力增强基层干部法治素养,提升基层群众法治意识,夯实法治乡村治理,充分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和创造力。一年来通过依法治村宣传治理,成功化解村内4件历史遗留宅基地纠纷问题,8件林土地补偿纠纷难题等。(潘仁福)

责任编辑:叶敏【收藏】
上一篇:凯里工务段打好“水害疫苗”增强“防洪抗体”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