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凯里学院或将恢复更名为黔东南大学,为黔东南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2-03-11 13:24:32  来源:教育信息通  

  2月14日,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卢雍政一行到凯里学院调研指导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卢雍政强调,省教育厅、省民宗委要积极支持国家民委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凯里学院;省教育厅要对凯里学院对外合作办学加强指导,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凯里学院适当倾斜,积极向教育部咨询凯里学院恢复“黔东南大学”校名的有关政策;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凯里学院的领导和指导,对上级安排的相关资金,要确保全部用于凯里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凯里学院也要练好内功,双向发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凯里学院,位于贵州省凯里市,是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行“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源于1958年创办的黔东南大学,与延边大学、吉首大学同为国家在少数民族自治州建立的三所民族高等学府之一,校名几经更迭变迁。2006年由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凯里学院。

  通过学校官网检索创建“黔东南大学”关键词,最早出现是在2013年5月20日,学校召开领导干部会议,黔东南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贵在讲话中提出“要把凯里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办学效益显著、办学质量优良、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向黔东南大学发展方向努力迈进”。

  2021年12月3日,学校官网发布《多彩贵州网信息发布、成果展示服务采购单一来源采购公告》,其中提出“立足“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创建“黔东南大学”使命,站在全国全省层面,对学校全年工作进行联合谋划,在实践过程中创新落地,确保学校在全省教育和民族特色领域具有独特的一席之地。”

  由此可见,学校恢复更名为“黔东南大学”是早已谋划好了的,只是一直在向“黔东南大学”的方向靠近。目前,学校的当务之急是推动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建设。

  根据学校发布的《凯里学院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相关数据,对照《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离更名“大学”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硕士点、硕士授权单位和研究生培养,博士学历专任教师比例,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数量,正教授数量,科研经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科研成果奖等方面。这一系列的欠缺,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对于学校“申硕”和“更大”都很重要,直接影响其进度。

  当然,凯里学院也有一些机遇,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在“十三五”时期,教育部给予了中西部高校的大力支持,包括贵州省在内的多所高校。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在教育部2021年8月25日对“关于进一步提升贵州省高校建设水平的建议”的答复也也指出:一、加大对贵州高校的支援力度;二、加大对贵州高校资金支持;三、支持贵州高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并提出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快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继续加大对贵州高校支持力度,引导贵州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第二,贵州省和国家民委共建。国家民委共建,将有助于凯里学院在科研、师资、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贵州省的支持。在《贵州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结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非省会城市高校发展研究生教育,集聚区域新动能。”,同时,在民族地区高校也将得到重视。2月25日,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专程到凯里学院调研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和黔东南大学城规划建设情况,这就是例证。

  第四,国家层面对于贵州的支持。1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推进部属高校结对帮扶贵州地方高校,支持省部共建贵州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鼓励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计划增量向贵州适度倾斜,稳步扩大贵州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同时在学校相关学科专业布局上,也有很多涉及到《意见》提出的,如“文化旅游”、“大数据”、“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等等。

  综上所述,凯里学院发展征程中有挑战,也有机遇,关键是利用好各种政策,坚持应用型办学地位,坚持人才优先并留住人才,相信会驶入发展快车道。

责任编辑:吴如贵【收藏】
上一篇:民建凯里市总支组织学习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
下一篇:最后一页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