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大新寨——苗岭深处绽放的美丽精神文明之花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8-19 09:15:43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凯里市三棵树镇平乐村大新寨组,座落在雷公山脉巴拉河畔1300米的陡坡上,从山脚的凯雷公路小平乐段向上仰望,全寨72户人家如同海市蜃楼,被郁郁葱葱的山林掩映环绕,与世隔绝。长期以来,高耸的山岭阻隔了交通,严重阻碍了大新寨的发展,然而,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大新寨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在这险峻的苗岭深处绽放出了一朵“团结拼博、发展创造、自强不息”的美丽精神文明之花。

  团结拼博:人少办大事

  齐心修了致富路。“高坡新寨,路远寨偏,缺水断粮年月长”。15年前,大新寨通往山下的是一条巴掌大的崎岖小路,沿着山势蜿蜒而上。近在眼前的大新寨,徙步从山脚爬上去要花40多分钟,村民运送生活物资都是靠肩挑背扛,上山下山十分艰难。特殊的地理环境在阻碍了大新寨发展的同时,却也赋予了这里的村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头,眼看着周边村寨都通了公路,1998年,大家一致决定,从村里修一条公路下山去。村民热情高涨,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当小组会议决定每户集资350元购买材料时,贫穷的乡亲们却有一大半交不出来,没有资金,小组会议只得将集资标准减半,按人口、户数、田土面积出工出劳,可是全村72户人家487人,半数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务工,除去老人、小孩,就是算上妇女也就只有100多号劳动力。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没有资金,那就开源节流,一方面减少物资开销,一方面,动员外出务工的村民集资;缺少劳力,那就更要好好分配力量,村民组将100多村民分为10个小组,户户投工投劳,人人出工出力,男女老少齐上阵,就用农家干活的锄头、铁锹,将挖开的泥土回填到后面的道路上,用回填土的方法、一点点在近80度的悬崖峭壁上开始了大新寨的筑路工程。在外打工多年的杨昌胜听说村里的父老乡亲正在热火朝天修通村公路,心里很不安,与妻子商量后毅然放弃在工厂的工作,双双回家投工投劳,还捐了1000元购置炸药修路;潘文才家里无劳动力,在外务工的他打来了5000元,叫组里面帮忙多请几个劳力出工,自愿一个人出5个劳力,按投工量算钱。就这样,100多号人仅仅用了70多天,就将一条长达1.5公里、宽3米多、有5个大弯和数个小弯的进寨毛坯路从山脚修到了寨顶。2011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进寨道路进行道路硬化,村民修路的热情高涨,大新寨村民又一次出工出力,将寨内步道硬化、入户路面硬化等一并开工,开始了第二次筑路工程。大新寨山高路陡,本来水源就十分有限,道路硬化的过程中,恰逢贵州百年不遇的大旱天气,施工用水成了大难题。面对困难,村民们顽强不屈,从山脚的巴拉河里,一担一担的将水挑上山去,一灰浆一灰浆地把水泥路面铺了起来,再一次克服了旱季挑水难、村民出工难、资金短缺难等困难,凭借敢创敢干、团结拼博的精神,战胜了重重艰难,共同筑起了一条来之不易的致富路。

  发展创造:共建好家园

  在大新寨,村民自觉爱护自己的家园,共同发展创造出了一套行之有效、人人遵从的村组管理规范。“有事情就召开村民大会”,实行“一事一议”和“重要村务票决制”。大新寨组干和村民们通过讨论、修改,先后出台了《平乐村大新寨新村规民约》、《平乐村大新寨环境卫生管理公约》、《平乐村大新寨垃圾收集管理制度》、《大新寨村节约用水制度》、《大新寨文明公约(八要八不要)》,并且得到每户户主签字:坚决执行。将这些村规民约在寨子的芦笙广场实行“上墙制度”,让村民每天都能 “看得见、照着做、比着干”。几年来,大新寨没有发生任何违反这些村规民约的案例。而这些村规民约的制定、实施,无不集中了全体村民的集体智慧,并获得了全体村民一致的遵照执行和共同支持。

  《公益事业建设投工投劳公约》,公益施工全靠它。还在修路时,随着外务工村民寄回来的工钱越来越多,组干们利用晚上时间召开村民大会,制定了《大新寨公益事业建设投工投劳公约》,按照户数、人口数、田土面积大小,算出每家应出多少工,然后分配下去。如果不能按时出工,就必须出钱请人替工,每天的工钱按青壮年100元,中年80元,妇女80元,老年60元来计算。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村民大会选出3-5人成立村民监督小组,具体负责对项目建设组工作情况、村民投工投劳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公约制定出来,没有一户人家不遵照执行。这之后,饮水工程的实施、道路硬化的建设,村民们也全是按着公约来,既维护了公平团结,又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实施。

  《抗旱节水公约》,大旱之年水不干。在农村种田,最为重要的就是水源。如果没有水,再好的农田也无法耕作。所以,农村才会出现“守水”这个词,一些地方的庄家人甚至要大半夜去守水,谨防自家的水源被别家占用去。但是在大新寨,这样的情况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他们有一个节水公约叫《抗旱节水公约》。公约的制定还得从那年大旱说起,大新寨大约有100亩水田,水源十分有限,如果没有一个制度约束,水是怎么都不够大家用的。为了保障农田用水,村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在蓄水池旁开了一道“水口子”,组织涉及农田用水的农户每户出1名劳力,挖出了一条2000多米长的水渠。在保证全村人的用水外,可以截流一部分水灌溉农田。大家按田土面积大小,家庭人口数来计算,一家用几个小时,时间到就将水闸关上,轮流用水,一周一个轮回,既保证了灾年家家户户水田有水不缺水,又促进了邻里和睦共处。

  《环境卫生管理公约》,整洁舒适靠大家。为让整个寨子整洁舒适,大新寨有一套自我的保洁方法。一是全寨70户村民,每10户为一组,每户抽派1人,参加本寨卫生清扫组,并且每组设立一名小组长对本组10户抽派人员进行管理,如哪户不参加卫生清扫将处以10元罚款,并将罚款返给本小组。二是清扫区域包括寨内公共区域和各家房前屋后。清扫时间根据农村农忙时节的实际情况农忙时每4天清扫一次,农闲时每2天清扫一次。三是大新寨完成了村厕所改造,建成了38间厕所三格式改建,对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排污。以大新寨为点,三棵树镇平乐村2013年获得“州级卫生村”,正在申报2014年“省级卫生村”,让大新寨成为全市“富美乡村”新农村建设的“新标本”。

  自强不息:小村创大业

  长期以来,大新寨村民遵循着“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2005年,全寨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113元,远低于全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改变“致富账好算、群众包难鼓”的状况,几经组干们的多方“取经”和村民会议的讨论,大新寨探索出了一整套“梯形种植”、“套种种养”、“合作共赢”、“自我发展”等经营发展模式,逐步实现村强民富的目标。一是“梯形种植”模式。统一规划,从山脚到山顶采取“山顶种茶、山腰种果、山脚种菜”的梯形分层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村级和村民的闲置土地,积极发展种植业。以自家田土为基础,推行“户户联合、土地连片”种植经营模式,把土地连成片或紧挨着的区域实行整片规划,连片种茶、经果林、辣椒蔬菜种植等,形成规模。所涉及田土的农户为“股东”,共同种植、管理以及产品销售,按土地“入股”面积的大小来分配投入和盈利的多少。也可以流转土地给某个人或公司经营,农户收取土地租金或分红。村民杨先林把自家3亩田地“入股”大棚蔬菜和辣椒种植,一年下来纯收入达4万余元;在海拔较高的山腰上200余亩的茶苗已全部栽种完毕。二是“套种种养”模式。200余亩的茶叶基地同时套种青钱柳200亩;在经果林园放养“林下鸡”;在蔬菜大棚里同时培育菇菌类食品,光是辣椒基地套种金银草、金银树等药草,平均每亩土地年增值达3000元以上,实现“一土双收”或“一土多收”。2012年底,杨文华夫妇放弃在浙江工厂的“双职工”待遇,返乡发展种养殖业,除自家田地外,向村民租赁土地100余亩,采取“林下养殖”、“套种”模式发展种植业。2013年,果品、林下鸡、药材、蔬菜、辣椒等就给杨文华带来10多万的收入。三是“合作共赢”模式。农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农户”发展经营模式。合作社根据农户意见,固定给予土地租金或者按产品销售产值的多少照比例分红。固定租金合作社按照田每年1300元每亩、土按每年1000元每亩提前支付给农户;在按比例分红中,合作社按照产品销售产值的比例第一年5%、第二年10%、第三年15%分红给农户,农户也可以选择入股合作社,成为股东。2012年杨文平将4.3亩土地全部流转给巴拉河辣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得到了7500元的分红,今年将突破1万元;潘文才则成为了凯里六合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股东。四是“自我发展”模式。农户立足实际资源,逐步改变传统的种养殖观念,积极发展经济型农业。杨文德的黑毛猪养殖规模已达50余头;杨文平在自家地里建起了“大棚蔬菜”;潘文才的金银草药园初具雏形。现任大新寨村组长杨先民利用在外务工学到的酿酒技术,用自家种植稻谷和玉米作为原料酿制米酒,刚开始年产量约才有1000斤,年收入仅1万元左右。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在技术上的不断提升,现年产量5000斤,年收入达到5万余元,新建的苗家米酒加工厂即将建成生产。2013年,大新寨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679元。

  不忘恩情:苗歌感党恩

  走进大新寨,会让人感叹群众智慧无穷、力量无穷、创造无穷。而大新寨人“团结拼博、发展创造、自强不息”的精神,正如星星之火,开始在苗岭山区漫延,引燃广大苗族同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然而,大新寨的村民们却心怀感激,不忘党恩。他们记着,是交通部门的技术指导让他们在80度的陡坡上修起了致富路,是水利部门的饮水工程让他们在家门前喝上了自来水,是镇党委给他们送来了道路硬化的水泥,更是党的好政策让他们踏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在大新寨的苗族芦笙广场上,最为醒目的就是整面墙上的“颂党恩”三个大字以及下面密密麻麻的歌词。如今苗歌《颂党恩》在全市的其他村寨也已广为传唱,成为群众举办活动的“主打歌”,将党的恩情时刻唱在口头、记在心中。

  颂党恩

  在那高高苗岭山,昔靠背扛与肩挑。

  如今党的好政策,政府牵头修路来。

  大车小车到家门,男女老少齐欢迎。

  夜晚到来不用愁,太阳能灯来照明。

  银河九天来下凡,那是党来送恩情。

  光芒照进人心头,全寨老少笑开颜。

  政府如同慈母情,带领群众牵水来。

  甘甜泉水进心间,人民心里暖洋洋。

  吃水不忘牵水人,幸福不忘共产党。

  自古读书必掏钱,如今政府来支持。

  义务教育来普及,营业午餐还安排。

  根植当代人心灵,心中歌儿唱开来。

  破旧立新自家作,党和政府却帮忙。

  出谋划策又掏钱,农屋瞬间变宫房。

  村容整洁环境美,农村面貌换新颜。

  为使群众奔小康,党和政府来关心。

  蔬菜大棚撑开起,辣椒种植带头来。

  人民生活步步好,党的恩情代代传。

  (凯里市委办)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一个苗寨的“司马迁”:记我州第一部《村史》作者杨育泽
下一篇:公交站台站牌“身首分离” 站台,想说爱你不容易(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