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一个苗寨的“司马迁”:记我州第一部《村史》作者杨育泽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8-18 09:29:55  来源:  


 

  ​ 本网讯 他叫杨育泽,男,苗族,48岁,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营盘村人,自由职业者,省作家协会会员,黔东南州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他的家乡营盘村位于凯里山城的东南面。历史上,这里的一代代先民战天斗地,开山造田,修路建房,写下千年灿烂而又独特的农耕文明。同时,这里又是多次苗族战争之地。其中,爆发于1872年3月的乌鸦坡之战,宣告轰轰烈烈十八年的贵州各族人民反清运动降下帷幕。这就是说,别看今天这个不怎么起眼的行政村,尽管“山高皇帝远”,但在历史上,曾有过它的惊天动地、壮丽雄伟和可歌可泣!

  端起手中笔 誓写全村史

  作为一名作家,杨育泽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一草一木,都在他的内心深处留有珍贵的记忆。所以,很久以来,他一直在思考着家乡这样的一个历史问题,即这个生我养我、经历了千年风雨洗刷的古寨,究竟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它曾经具有什么样的经典性呢?它长长的历史记忆是什么呢?他认为,作为从这块土地抚育出来的儿女,在乡村传统文化越来越脆弱的今天,这已经是一件时不我待的事,必须赶快将本村的历史记录下来,将全村人的共同记忆记录下来。他想,我现在不去保护它,留住它,还要等到哪一代人呢?

  尤其是,随着“大凯里”战略规划的推进,这里的旅游价值正在升温,乡亲们对开发旅游业的愿望很高,迫切希望有人挖掘出本村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下一步打造旅游业作好文化上的准备。

  于是,四年前的2011年,在城里生活了将近30年的他,爆发出一股强烈的冲动:为了抢救家乡的文化遗产,为了留住全村人的历史记忆,也为乡亲们下一步发展旅游业、探索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做好准备,马上用手中之笔将全村的历史变迁记录下来,

  逆行历史道 甘当孤独者

  自此,他将自己的各种规划全部放下,自备餐旅,牺牲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这个既定的文化之旅。他的步履又重新回到那些曾经熟悉的田野、山头、路边、树下、屋头,一一去走访那些寨老、长者、智者和村妇。他用一个文史家的眼光,重新仔细审视这个古老山寨的千年历程,他一丁一点去拾起那些遗留在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口中弥足珍贵的传说和记忆,一篇篇地整理成章。

  一开始,他以为这样做下去,用不了多久,这段历史记忆就很快重现。因为他是这样想:这个普通的山寨,顶多用个10万字就足以详述它的一切。

  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写作的投入,他这才发觉当初的想法完全的错。他发现,过去对家乡的了解仅仅是一知半解,原来,这个穿越了宋、元、明、清几代几朝的古寨,它的历史竟是如此的悠久绵长,浩浩荡荡,凡是中华民族所经受的跌宕起伏,风起云涌,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弹丸之地,同样一一地经历。它的故事精彩彩纷呈;它的人物璀璨如星;它的历史惊心动魄。这时,他意识到,自己面对的将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

  开弓没有回头箭。因为,今天他要做的,是对这座山寨文化的顶礼膜拜,是对一段已经空缺的历史记忆进行拯救。于是,他调动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智来对付。不知不觉中,孤身一人的他,钻进了一条长长的历史隧道里,逆行而上,去体验曾经的历史脉搏,去光顾曾经的刀光剑影,去探访曾经的英雄人物。他一个人走啊走,走过清代,越过明代,穿过元代,一直穿越到一千年前的那个地方才停下脚步。在那里,他看见了宋代时期乌鸦、牛角两坡莽莽苍苍的原始丛林,听见了脚穿木屐的第一代先民们开山造田粗犷的号子声……

  于是,他的文章越写越长,整整用4了年之久,即在经历了1400多个日夜的孤独和寂寞后,终于完成这部洋洋40万字的鸿篇巨作。

  期间,不少熟人因为久久听不到他的声音,都以为他失踪了,甚至以为他遇到什么消沉的事,从而离开了主流的社会生活。

  在将这部厚厚的书稿交付出版公司的那天,疲惫不堪的他闭上双眼,倒在桌面上,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似乎搜掉了几十斤!

  谁知书中文 字字皆辛苦

  杨育泽是个写作认真的人,尤其是对写史这样的事。

  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他逐家逐户地走访,尤其是那些有老人的家庭,他不知多少次登门拜访,一一询问。有时,在半路上遇到一些正在上山的村民,他就找借口跟人家拉家常,从他们的口中掏出有价值的资料。

  由于书中需要村民们大量的图片,他每次回家时坚持带相机。只要在寨旁、路上、田野遇到某一村民,就立即抓拍。四年中,共拍下全村数百人、上千张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的生活图片。

  针对许多人外出打工,几年不回一次家的情况,他在互联网上建立“营盘村QQ群”,向全村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的人们征集资料、图片,得到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写史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为此,他找来《湘军记》、《苗疆闻见录》、《咸同贵州军事史》、《清实录》、《嘛哈县志》、《凯里市志》等一大推史料,一一查阅涉及到乌鸦、牛角两坡的战争、社会发展等资料。

  为了反映全村数百年来的人口发展情况,他一家家、一寨寨登门了解、记录,终于建立出全村3个自然寨、10多个宗族、20多个支系详细的族谱、家谱。

  为了展现本村的名山、名泉、名崖,他与人一起多次手持柴刀,披荆斩棘,翻山越岭,自海拔650米到1408米,踏遍全村境内的山山水水,一一拍照、记录。

  为了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他先垫资请来画家进行绘画,将本村数十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

  为了反映本村历代以来外迁到各个地方的支系们的发展状况,他一个个寨子去走访、调查、记录。几年间,足迹遍及雷山、丹寨、三都、独山、麻江、炉山、凯里等多个县(市)的10多个村寨;

  为使这本书具有可读性,让普通读者读得下去,他充分考虑老百姓的阅读需求,一反我国传统的方志写作方式,采用文学叙事的形式来记述,做到趣味性强,通俗易懂。同时,他用文史家的眼光,努力发现各家各户的历史亮点,既注重重大事件,也刻画枝末细节,做到家家有故事,户户能入史,让人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故事、趣事和家事。成书后,有关行家认为,他的这一写作方式,极为细腻,极为生动,极为有趣,也极为具有可读性,在探索我国地方志史新的写作方式上做出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为了解决出版经费,他拿着已经成型的初稿,一家家上门劝说,动员大家募捐。对那些远在他乡的人员,他不惜打长途电话耐心沟通。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全村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的人员,上至国家干部,下至打工人员,纷纷解囊集资,积少成多,终于解决头痛的出版经费问题。

  在写作过程中,最头痛的是家人难以理解。为此,他悄悄在办公室写作,不敢将这项工作带回家。四年中,不知有多少个夜晚,他都是在午夜时分才回到家,且从来没有过星期天。他吃掉的方便面足有数十件。至今,他一见方便面就呕吐。

  宏章绘千古 彰显民族魂

  今天,这部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共计40万字、共有近1000幅插图的《营盘村风云》一书,既向世人呈现这个山寨一部沉甸甸的历史,也向世人彰显着这个山寨一种百折不饶的精神:营盘村,这个极具标本意义的苗族山寨,千百年来,它默默地承受着中华民族发生的一切,也默默地牺牲着自己的一切,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撼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或喜或悲。它承载过很多血与火的拼搏、情与爱的交织和美与丑的较量。这么一个偏僻、弱小的山寨,之所以在一次次社会急剧动荡中生存下来,不会消失,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壮大,靠的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靠的是无所畏惧、视敌如瓦石的气概,靠的是战天斗地、攻坚克难的本领。在这里,你看到的每一个平民都是勇士,看到的每一把戈剑都异常锋利,看到的每一个行为都充满智慧。它堪称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一支部落。它让你深深地领悟到毛主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这一伟大思想的真谛;它让你找到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历史命题的真正答案;它使这个古老村落的千年历史文化脉络终于得以梳理清晰化、明朗化,对引导世世代代崇德向善、勤奋上进、传承文明、提高文化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等,将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多重视角,对研究贵州民族发展史和西南社会发展史等,都有着较高的价值。

  王朝文老省长对他的精神和成果很是赞赏。他在序言中认为:“在我们苗族地区,大约有六千多个行政村,大约有两万个寨子,但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还没见过一部系统详实的村史,本书应该是第一部”、“一个小小的行政村,能够修出一部40万字、思想性高、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记述细腻、涵盖广泛、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史书,实属难得,怎不叫人惊喜”、“这是苗族历史记载一种有益的补充”、“它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开了这方面的一个好头。”

  奋笔疾书写村史,留得华章照未来!杨育泽以一人的顽强精神和超强毅力,完成了一项重大的文化使命,拯救了一个山寨的历史记忆,复活了全村人的整体精神,给后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人们称他为“一个苗寨的‘司马迁’”。(唐光新)

 

责任编辑:肖默子【收藏】
上一篇:凯里新“电子警察”上岗第一天 超时停车比较普遍
下一篇:大新寨——苗岭深处绽放的美丽精神文明之花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