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背 景
凯里与麻江相距40公里,一个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一个拥有极为优越的区位优势,曾经两者两两相望,彼此竞争。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凯里寻求壮大,麻江希望突破,昔日“独自弹奏”的两地积极对接迎来“牵手”,探索走上凯麻同城化发展道路,共谱发展奋进曲。
2011年1月28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把凯里—麻江建设成为拥有120万人口的大城市,黔中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和贵州东部具有重大战略影响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提出“支持黔东南州实施凯里—麻江同城化发展”,凯麻同城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根据《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凯麻同城化区域包括凯里市、麻江县、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为792平方公里。
目 标
凯麻同城化奋斗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凯里市、麻江县在全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占全州经济总量的4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60万人以上;到2030年,经济总量占全州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城镇人口达到120万人以上;通过20年的努力,将凯里—麻江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旅游接待能力和苗侗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名词解释
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相互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以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同城化”不是“同一化”或者“同体化”,也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形成辐射力、扩散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板块经济。
时序转入深冬,寒风料峭。
从凯里城区驱车出发,顺凯开大道、开司大道一路前行,巨大的塔吊不时从车窗两旁掠过,巍巍耸立的标准化厂区与作业正酣的建设画面交错出现,让人感受到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暖意,更感受到了凯麻同城化建设发展的强劲脉动。
刚刚过去的2013年,凯麻同城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活力迸发。
拆除城乡篱笆
“很高兴啊,我现在已经是凯里经济开发区的人了,我们下司正在大搞开发建设,想想以后的日子就觉得有盼头。”1月26日,记者在下司镇清江村采访时,村民张荣福高兴地说。
时间回到2013年1月1日,这天,凯麻同城化建设委托代管乡镇街道协议正式执行,麻江县下司镇、凯里市鸭塘街道委托凯里经济开发区管理,麻江县碧波乡、凯里市炉山镇委托炉碧工业经济开发区管理。
通过托管,其目的在于突破原来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由两个经济开发区对托管区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工作机制、统一政策步伐,推动产城互动、同城发展。
“划归凯里经济开发区后,虽然工作量大了,但学到的东西比以前更多了,不仅能磨炼自己,更能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短板。”谈及被托管后自己工作的变化,鸭塘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赵辉感慨良多。
凯麻同城化建设中应运而生的托管模式,拆除了制约城乡、乡镇与园区一体化发展的篱笆,也为凯麻同城路网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凯麻同城化路网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果,目前已贯通16条城市主次干道,初步形成了“四横二纵三连”的道路交通网络。尤其是凯司大道的建成通车,把凯里城区与麻江下司无缝连接起来,凯里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2013年,凯里经济开发区新建道路15条共52.15公里,总投资26.8亿元,成为同城化发展的强大推力。
“现在我们也能领老龄补贴了,真是高兴啊,托管就是好。”在下司镇、碧波镇采访时,当地老人讲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按照凯里市的惠民政策,该市户籍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110元至220元不等的老龄补贴。麻江县下司镇和碧波镇被接管后,两地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也领到了老龄补贴。
凯麻同城化的托管模式,让下司、碧波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日子越过越舒坦。
“三大会战”翻开崭新一页
“凯麻同城化是全州发展的大局,凯麻做不大,全州就做不大;凯麻做不强,全州就做不强。凯麻同城要在加速发展、转型发展过程中起表率作用,要率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取得新突破。”黔东南州委书记李飞跃掷地有声。
凯麻同城化启动以来,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去年9月份开始,为进一步推动同城化建设,该州实施了碧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下司古镇开发建设和凯里中心建设“三大会战”工作,翻开了凯麻同城化建设道路崭新一页。
作为黔东南州委、州政府2013年重点打造的重点项目之一,碧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去年9月8日全面吹响建设号角后,凯里市、麻江县迅速掀起碧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新高潮,强力推进碧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步伐。
伴随着园区规划的完善,园区路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碧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已具备吸纳能力,新引进企业25户,总投资50亿元,已动工建设9户,即将开工10户。
下司古镇开发建设工作启动后,目前已编制完成《下司古镇启动区概念性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方案》、《下司古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设计,启动了司新大桥、太阳岛大桥、下司至宣威城市主干道等道路建设。下司古镇开发建设预计投入资金30亿元,目前已累计到位资金7000多万元,一标段87栋建筑中已完成80栋,其中十大景观建筑戏台已启动施工,戏台背景墙已完成45%;二标段96栋民居改造已开始施工。
凯里中心会战工作在去年10月21日全面铺开后,目前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城市设计初步成果已完成,州群众服务中心城市主干道建设工程一标已完成路基土石方开挖590万方,完成土石方工程的87.7%,二标已完成路基土石方开挖250万方,完成土石方工程的31.2%。
据介绍,去年以来,凯麻同城化建设共分三次集中开工项目193个,总投资达450亿元;目前,已累计实施项目322个,总投资达750亿元。接下来,还将陆续开工建设项目300个,总投资1130.5亿元。
板块经济初显魅力
所谓“大凯里”,就是将凯里城市经济圈与州域其他邻近经济单元的协同发展,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在凯里城市发展过程中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布局。
凯麻同城化的实施建设,是催生“大凯里”的大手笔。
“凯麻同城化不仅关乎两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关乎两地百姓的小康福祉,如果看得更远一点,还担负着打造‘黔中经济区’东部经济引擎的重要角色。”黔东南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黄远良说。
凯麻同城化战略实施以来,黔东南州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推进产业对接,构建同城化。以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围绕打造“千亿级”开发区,合力打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煤电铝、煤电冶、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特色食品、民族制药为主的产业体系,两个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
凯里经济开发区去年落实招商项目88个,总投资达260.39亿元,开工建设42个、建成投产26个。以中科汉天下物联网、申黔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转型项目有序推进。贵州苗之灵股份有限公司、黔东南经纬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医药企业和三产服务业在重庆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开发区科技创业人才基地成功申报为贵州省第四批人才基地。预计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39.9亿元,同比增长92.1%;实现工业增加值8.16亿元,同比增长88.0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亿元,同比增长80.58%;实现财政收入6亿元,同比增长84.35%。
炉碧经济开发区去年新引进企业30户,总投资50亿元,已全部开工建设。预计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56亿元,同比增长95.6%;实现工业增加值9.1亿元,同比增长102.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税收1.3亿元,同比增长95.43%。
凯麻同城化战略强力推动着凯里地区经济进入超常规发展新阶段。2013年,凯里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48.09亿元,同比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05亿元,同比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7.98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总收入完成47.8亿元,同比增长23.5%;小康实现程度达9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凯麻同城化建设的浪潮,把凯里、麻江乃至黔东南推向了时代的前沿,一座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独具苗侗特色的国际滨江旅游城市和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正在贵州东部大地悄然崛起。(记者 陈丹 熊诚)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