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读初中的时候,由于学校距离家太远,我们就选择住校,只有周末回家,结果就惹上了干疮,那种奇痒无比的滋味,至今还心有余悸。
干疮的厉害,我还是在小学低年级读书时,就知道了!那时小叔在乡里的中学读书,他周末返家,我都和他睡一个床铺,主要是我们关系很好,一周不见,就非常想念。
但突然有一段时间,家人把我和他隔离起来了,原来小叔在学校里染上了干疮,因为奇痒无比,手背上都被他抓烂了,伤痕累累,被抓破的疮还流水……
对小叔敬而远之之余,我还有嘲笑他的意思。小叔就对我说了一句:等你考上了中学,也会和我现在一样,干疮缠身。
后来经历过之后,我深刻领会到小叔的说法太在理了,但凡那个年代的住校生(主要是男生),没生干疮的就不正常!
几年之后,我考上了乡里的初中,初一时平安无事。到了初二上学期,天变冷之后,干疮就来了。
生了干疮皮肤奇痒,我就使劲抓,这样它蔓延得很快,最初在背部,后来长到了肚皮、下腿、手臂,再后来,手背上也都有了。
身上的干疮与手上的有区别,身上的红肿,手上是肉色的“小米米”,轻轻一挤就冒水。注意了,这水有“毒”,“干净”的人肉体沾上它,很可能会加入“干疮一族”。
干疮最大的特点就是痒。记得有一次,是上课时间,我们班上少部分同学干疮“发作”,不约而同抓起痒来,各种姿势,科任教师发现后冒出了一句:你们这是在抓干疮比赛……一番话,说得同学们都笑起来了。
冬天烤火时,那种痒更是让人坐卧不安。
干疮的传染性很强,而主要的传染方式,就是体温传染,正常的人和干疮患者睡在一起,有了“体温交流”,染病的几率很高,在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下,几乎是百分之百。
在传染的问题上,有些同学使坏,他们患病后,故意以各种方式让其他同学也“感染”,还美其名曰“有难同当”。我们班就有一位同学,他在手背挤出“干疮水”后,抹在了同桌的手上,几天后,他就多了一位“疮友”。
有些同学或室友,趁他人睡熟时,钻入其被窝,或将自己熟睡时捂热的被窝,偷梁换柱,盖到他人身上,成功的演绎了“温度传染”。
那时我们的宿舍系初一与初三的学生共住,有四五十人之多,几乎人人都长干疮。可以这样说,一个宿舍,又一人生干疮之后,其他人感染是迟早的事,必然会是接二连三,前赴后继的态势。
再说我的病情出现后,在学校就借同学的硫磺软膏擦患处,周末回家,就用热水洗澡。个把星期的时间,基本控制了病情。
硫磺软膏是干疮的克星,擦在患处,干疮慢慢就焉了,不过,痊愈后会留下疤痕。
当然,硫磺软膏也有不足,味道重。那时,由于病患者多,走进学生宿舍,扑面而来的,就是浓浓的硫磺软膏的味道。
那个年代为何会出现住校初中学生普遍生干疮的状况呢?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学生的居住环境卫生状况堪忧,我当时居住的寝室,由于校方未将宿舍卫生纳入考核,加之学生自身卫生意识差等原因,宿舍内经常性垃圾遍地。
记得有一次,一位张姓老师突然光临我们寝室,离开时他摇摇头说:“你们这寝室,割点草来放起,就是牛圈了。”
这话不好听,但事实如此不可辩驳。
相对而言,女生长干疮的几率要低些,因为她们讲究卫生,宿舍相对干净。
其次,条件所限,学生很少洗澡,个人卫生状况不佳。当时我注意到,干疮的高发期在冬季,夏天比较少,究其原因就是夏天洗澡方便,学生洗澡次数多,身体干净,而冬季,情况就不一样了。
此外,冬季冷,学生洗被子铺盖不便,有的一个学期都没清洗一次,这样的情况,为干疮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学生普遍生干疮,算是一种疫情了,但校方似乎无动于衷,没有组织进行治疗,也未进行防治宣传,不知为何?
现在,回想起这段往事,我都这样理解,干疮奇痒无比,确实让人难受,但对于当时正在求知的我们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苦其心志的锻炼呢?(罗茜)
「信息链接」干疮是疥疮的俗称,是疥虫寄生在皮肤上的一种传染病。疥疮的治疗并不复杂,主要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口服全身用药。如合并感染或湿疹化等也可用内服药治疗。外用药常用的有硫黄软膏等,一般可以治愈。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