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改编的电视剧首先是一部剧,而不是名著影像读本,它既不肩负着还原名著的使命,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充其量仍然只是一部娱乐产品,主要功能只是为大众提供娱乐消费,以及获得商业回报。非得要用忠于原著等要求来看待,其实是过于苛刻了。
新《红楼》只是娱乐产品。
网易娱乐7月21日报道 (文/雪泥孤鸿)新版《红楼梦》第一轮播出已经结束,又一部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完成了它的首度亮相,和早前播出的新《三国》面临的情况类似,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得到的评价以贬居多,可谓恶评如潮。
然而,无论是新版《三国》,还是新版《红楼梦》,这些名著改编的电视剧首先是一部剧,而不是名著影像读本,它既不肩负着还原名著的使命,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充其量仍然只是一部娱乐产品,主要功能只是为大众提供娱乐消费,以及获得商业回报。非得要用忠于原著等要求来看待,其实是过于苛刻了。
忠于原著不是评价名著剧的最重要标准
《红楼梦》再怎么伟大,拍成了电视剧也终究只是电视剧,做不了名著的视频教材,说它拍的不好会影响国人对这部奇书的理解更加是谈不上。说到底,喜欢原著的去看《红楼梦》,心中自有决断,这剧集也影响不了什么;倘若因看了剧而想到看书的,看完书自然也会辩得好坏;至于那些只是看剧,无心看书的,有没有这剧其实也没什么关系,即使真的拍出了百分百忠于原著的电视剧,在他看来也不过就是些吃酒、游园、宝黛钗的三角悲剧爱情故事,不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名著电视剧的好坏,关键仍在于“可看性”,从剧情演员、服装道具到布景摄影,衡量可看性的标准角度很多,但是“忠于原著”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标准,即便制作方拿这个口号来做宣传。
无人能够真正还原名著
但凡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制片方必以还原经典作为宣传口号,而观众或者书迷亦以忠于原著作为剧集优劣的评价标准,然而事实情况是,没有人可以真正用电视剧还原名著。
学过文艺理论的人,一定都听说过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文学作品,关注的人越多,不同的观点也会存在的越多。作为中国古典名著中第一等精品的《红楼梦》,古今往来,有多少人研读,多少人批注点评,红学的研究著作恐怕早已经对这部书最细枝末节的地方都进行了参详论述。但正因为如此,对这本书的理解,对书中人物的理解便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于是,绝对忠于原著恐怕是没有任何一个导演可以做到的。不是没有这样的诚意,而是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看过《红楼梦》,喜爱《红楼梦》,可以对《红楼梦》中的情节人物等说出一番道理的人多不胜数,然而有谁敢说自己是最懂《红楼梦》,最能体会曹雪芹的本意? 即便有这样的人,又怎可能说服所有关注《红楼梦》的人全都接受他的意见观点?这一点,李少红固然做不到,恐怕也没有人能做到。
既是如此,观剧的人就不需要把话说得太过,动辄“天雷”“地雷”,一出名著剧肯定是会有问题,肯定会有不符各人心中设想的地方,但也不必抓住错处就急着全盘否定,瑕与瑜都应该看见,但也不该把任何一样放大了来看。
电视剧作品包含导演见解 难获完全认同
一位影视艺术研究的资深教授曾经说,中国的影视作品和国外影视作品最大的差异在于,国外的影视作品擅长用画面来说话,而国内的影视作品很多都依赖于对白来表现情节和人物,所以中国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无法拿到国际大奖,就是因为外国人看不懂这样的电影,听不出对白中的言外之意。其实很多习惯于“听”电影的人,擅长解读文字的人,并不甚理解电影电视特有的画面语言。
事实上,画面的语言十分复杂和丰富,一样事物一个动作的特写,对光线的处理,一组镜头的剪接方式的选择,都可能有其深意,都可能是对思想情感的表现,有时需要反复观看和体会才能明白其作用,仅凭一眼看去就论断其表现的妥当与否,恐怕过于草率。比如,新版《红楼梦》的画面被批阴森恐怖,导演却表示这是阴司和人间的不同;黛玉之死的处理显得十分大胆,官方却认为这只是原著中“给黛玉擦洗”的过程再现;“贾琏拔火罐”一节,也已经有人表示这是常用的声画分离表现手法。(参考链接:“贾琏拔火罐”并非误读)
电视剧是娱乐产品并非艺术品
名著电视剧,虽然因为名著本身吸引了很多观众,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也只是一部电视剧,而不能与名著画上等号。
电视剧是很大众化的东西,过于高深的东西是不适合电视剧的,毕竟看电视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仅仅是把它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大多数观众也不会去深究所谓的忠于原著或者思想内容的深刻程度,太过文艺的东西他们不爱看。
而且,电视和电影并非纯艺术的东西,写一本书只需要纸笔时间,而拍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换言之,它的制作是高成本的,有成本投入,自然就需要回报。一部文艺电影即使首映成绩不理想,也可能随着口碑的升高而使票房回暖或通过其它方式取得收益。但电视剧的首播收视率若是太低,恐怕很难有翻身的机会,因此,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迎合大众的需要。
李少红版《红楼梦》不完美是意料之中
其实要把文字改编成影像,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真的能够创作到完美体现曹雪芹的原著,其水准应该仅次于曹公,但是有这种水准的导演显然没有。再加上投资与回报的压力,新《红楼梦》不完美并非是小概率事件,谁做导演都可能发生。身为观众或者红迷,表达失望,指出缺点都是分内之事,但是非要说李少红毁了《红楼》,甚至有更多不堪的言语,未免责之过分。其实电视剧和众多挂着“红学家”头衔的人一样,无非都是对名著的一种再消费,是一种商业行为。
从目前已知的内容,新版《红楼梦》硬伤不少,一些镜头的处理也很欠妥,观感不算上佳。但总体而言,新版《红楼梦》仍然是一部合格的娱乐产品,既提供了一个具有可看性的电视剧,又提供了众多娱乐话题。
曹公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每一部小说作品的创作都是极其艰辛的,一部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艰辛更多。每一个作者都将作品当做自己的孩子,孩子生出来聪明伶俐,人见人爱,自然皆大欢喜,但如果不幸资质蠢钝,好歹也是怀胎十月,没有功劳亦有苦劳。凡事都是评论易,创作难,如同幼时写作文,互批互改指出同学的缺点容易,自己下笔未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既如此,不如收敛了问罪的心态,平心而论,于人于事甚至于以后的再次重拍都有好处,这才是对《红楼梦》或者是其他名著真正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