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批电视相亲节目:公共媒体应守住伦理底线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0-06-24 09:27:35  来源:网易娱乐  
电视相亲节目,一方面它创下了高收视率,另外一方面它也招致了社会的一些指责,那么,像这样的节目它为什么会热?它碰触了我们社会的什么样的底线?我们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社会现象?中...

 

    电视相亲节目,一方面它创下了高收视率,另外一方面它也招致了社会的一些指责,那么,像这样的节目它为什么会热?它碰触了我们社会的什么样的底线?我们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社会现象?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就这一现象做了探讨。

    网易娱乐6月24日报道 据《中国网络电视台》报道,电视相亲节目,一方面它创下了高收视率,另外一方面它也招致了社会的一些指责,那么,像这样的节目它为什么会热?它碰触了我们社会的什么样的底线?我们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社会现象?

    “惟收视率”诱导逐利乱象

    相亲节目低俗化,当止!

    编者的话

    6月4日,本版以《相亲节目,谁在玩“火”》为题,重点关注了时下一些电视相亲交友类节目开办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当日“编后”中,我们提出,要警   惕一些相亲交友类节目正在“成为个性张扬、搏位出名的平台,成了各种价值观甚至‘把无耻当可爱、把隐私当噱头’这种低俗价值观放大的公共空间”。近日,本报记者就这类节目的影响程度、社会成因、时代特点等,展开更进一步的采访调查,本版与人民网联手推出“相亲类电视节目(网民)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这些调查,为读者的正确判断与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对社会转型期间媒体如何肩负社会责任、公共权利如何捍卫、道德底线如何坚守等争议话题,提出我们的观点。

    影响:浙江卫视不再播出婚恋交友节目《为爱向前冲》

    在国家广电总局6月初两次下发通知、对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予以规范后,浙江卫视从22号起不再播出婚恋交友节目《为爱向前冲》。近期浙江卫视针对各档综艺节目,从话题选择、嘉宾质量、主持水平等方面实施了新的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同时对此类节目一律实行录播,严把审核关口,确保娱乐、人文等各类节目正确的价值导向。

    以下是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10年6月23日完成台本:

    ——电视相亲:非诚即扰!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电视相亲节目,一方面它创下了高收视率。另外一方面,它也招致了社会上的一些指责。那么像这样的节目,它为什么会热?它触碰了我们社会什么样的底线?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社会现象?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在北京朝阳区安定路的一所写字楼内《非诚勿扰》报名处,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高峰期每天会有一千多人报名。

    龚海燕(《非诚勿扰》报名合作网站负责人):

    《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基本上(在我们这)每天报名的人数在一千名左右。

    同期:

    有请今晚24位美丽的单身女生,有请她们!

    解说:

最近,《非诚勿扰》是否要停播的消息,一直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上周末,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按时播出,但熟悉它的观众也会发现,两期节目在内容上都精心的做了拿捏,使节目变得史无前例的内敛,有人开玩笑,说它像个守妇道的小媳妇一样,中规中矩。

    但在广电总局下发通知之前,这档节目的风格可谓火爆,一座弓字型的舞台,加上24名花枝招展的女嘉宾,一出出令人诈舌的戏码,不断在这里上演。

    甚至有的时候,女嘉宾还会联合上演一出炮轰男嘉宾的舌战。

    在策划人王培杰口中,这是一个原生态真人秀节目,在台上女嘉宾们犀利的言辞,出位的表现,却像一个个炸弹,直接扔进了很多观众的内心,也在挑战着公众道德的承受底线。在网络上,女嘉宾们的话题也是层出不穷,各种五花八门的传闻甚至是丑闻,更是屡屡曝出。

    火爆的定位、出位的嘉宾,带来的是收视率的上升,广告费的飞涨,还有参与节目嘉宾的名气和身价。3月下旬,《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就超过了稳坐十年综艺大哥的《快乐大本营》,它的日网络搜索量数据也超过22万次。

    电视相亲节目的火爆,也让不少地方卫视都来分食这块唐僧肉。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缘来是你》,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相亲、交友类节目呈现出的是一片混战。

    字幕提示:2010年6月11日新闻

    同期:

    国家广电总局昨天正式下发两份通知,对最近一些地方卫视的婚恋交友类节目进行管理规范。

    解说:

    但是,火爆不代表繁荣,越来越多的观众注意到,相亲为什么会演变成相金,丑闻为什么越多嘉宾反而越火。炫富男、拜金女,一段又一段出格言论,在一次又一次挑战着公众的情绪。

    观众:

    虽然说是自己的追求吧,但是也不要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

    观众:

    所有这些女嘉宾,我觉得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她们这些所谓的拜金女,出现那么多(负面的)东西,我觉得主要就是电视台背后炒作。

    解说:

    甚至,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乱象,还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今日美国报》近日就评论说,“相亲节目在中国年轻一代当中引发了婚姻观和拜金的讨论,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

    的确,在这样一个相亲火爆的时代,有人嗅到了利润,有人嗅到了机会,但是他们的表演却与爱情无关。

    主持人:

    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是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

    张教授,我不知道您看过这类节目没有,您是把它看作是一个相亲节目,还是把它看作是一个娱乐性质的节目?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它主要是个娱乐节目,因为相亲节目在中国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是断断续续地有出现,但是在现在这回出现的时候,它的情况完全改变了。它是一个很强烈的具有娱乐性的节目,其实嘉宾有很多都具有很强的这种表演性。但是实际上这个节目引起争议的地方,并不在于它究竟是一个相亲的节目,还是一个娱乐节目。

    主持人:

    那在什么?

    张颐武:

    而在于它这个嘉宾出位的言论,或者是不太得体的公共场合的表现。

    主持人:

    您说到一个出位的言论,我看到有一些评价,就比如说像节目里面的一些女嘉宾,她在直白的、坦率的表达着自己对婚姻、爱情的一种可能是非主流的看法。您认为这反映不反映现在社会存在的某些,的确存在的现实问题?

    张颐武:

    这样的观念其实在人类社会里面,从来就存在,想嫁个好丈夫或者是嫁个有钱人,这种观念在人类社会里面从来就有,但始终是作为不登大雅之堂,不能作为公开来宣传的话题。因为这种言论作为一个个体做这样的选择,虽然不提倡,但是也不能硬性的制止你。但是你会发现,在一个公共媒体里面做广泛的传播,特别是这种传播又经过互联网的放大,放大以后再回到电视媒体里面,经过几次的放大以后,这个言论就变成了社会里面一个相当具有争议性、爆炸性的课题。

    主持人:

    您说到这儿的话,我倒是觉得比如说一些有争论的话题,如果在这样一个公共平台上进行争论,比如说他是坐宝马车还是坐自行车,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社会争论吗?

    张颐武:

    做讨论其实是没有问题,但是实际上在这个节目里边并不是做讨论,而是这个嘉宾丢出一个话题来,丢出这个话题来以后,于是就把它无限的放大。放大以后,实际上社会的承受力在这个方面是有限的,同时你会发现公众会有激烈的反弹。一方面你会发现有很多人感兴趣,因为这种言论对他来说是触碰了他的一些想法,所以有人评论说,这既是挠到了社会的痒处,又出戳到了社会的痛处,所以使得社会整体的反应是非常非常强烈的。一方面你会发现,在网络里面这些人都变成了一种超级明星,一下子就突然变成了超级明星。但是另一方面,公众的反应是是非常负面的。

    这两种冲突的观念浮出水面以后,而公共电视台的资源又是公共性的,人们都会认为这些电视台的背后,是由整个社会为它背书的。这样,这些言论就在某种程度上,好像大家以为或者一些人会认为,这些言论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它能够浮出水面来,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批评讨论的话题,而是作为具有合法性的一种公共资源,这其实是最具有冲击力或者是考验观众的承受力。

    主持人:

    我倒是很想听听您的看法,比如说现在社会上也存在着,比如说富豪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条件征婚,这是一种社会现实。电视节目,是不是可以把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一些非主流的,甚至负面的社会现实表现在节目里面?

    张颐武:

    我觉得作为报道或者了解,作为新闻的一个题目都是没有问题的,作为新闻的题目,但是其实是公共电视台,它是有自己的立场、观点的,有媒体的伦理底线,有媒体观察的角度。但是你会发现,一旦它变成了一个相亲节目,在这个节目里嘉宾宣传了这个观念,实际上这些节目也注意到了,嘉宾宣传这些观念的时候,实际上这些节目里也还有一些正面的观念,甚至正面的观念占的位置还是相当显要的。但是这些节目你会发现,一个节目的定位往往是由这些出位的言论、脱轨的言论作为它自己最高的高度,所以它变成了这些节目标志性的一种标志。一旦它变成了一种标志的话,这个节目本身引起的争议就让社会、电视台和这些嘉宾本人都难以控制。

    主持人:

    那如果我干脆就把它看作一个娱乐节目,娱乐节目的底线是不是也可以放到这种水平?

    张颐武:

    那肯定娱乐节目也不可能放到这个水平,因为毕竟是公共的电视台。比如我们就可以想象,你比如说在私人的场合里边有人这么说,可能大家都会一笑了之,这就是一个很荒唐的言论,或者说他自己的一个选择,对公众来说不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是你会发现,这种言论如果在一个大平台,特别是黄金时间、晚间的节目里,而中国的电视台又没有一个,比如商业和公共性明确区分的时候,那么它造成的后果就是,大家会认为,或者一部分人会认为,是整个社会为它背书的,社会里边这种言论就可以公开的讨论,而讨论的时候它甚至还占据相当的有优势。

    它的危险性或者是它的冲击力在于,原来这个言论,比如说你去访问一个人,或者是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时候,可能潜在的一个人可能有这种观念,但是他不会把这种观念堂而皇之的去宣传。但是现在一看,原来底线在这儿,可以触碰,我就可以再说,说完了以后,在社会里边就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把自己很多人无意识里面,或者思想意识里面深层的东西,把它能够释放出来。

    主持人:

    其实张教授说的这些问题,就显示出这样的一个现象,怎么说呢?现在我们的社会和公众的选择是多元化的,但是作为一个公共平台的电视台,我们到底应该坚守什么样的底线,有哪些底线是不能碰触的。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播放短片)

    解说:

    当全世界都在为一个因为参加平民选秀节目而名声大振的苏姗大妈感动的同时,一个被称为“拜金女”,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也同样名声大振的20多岁的马诺,给中国电视观众带来的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她的经纪人甚至向记者表示说,通过一场又一场的电视秀,现在的马诺出场费提高,而且马上就要帮她转型、出唱片、排话剧。我们不知道,这个同样备受着社会转型期困扰的个体,这个不断被各方邀请,不断出现在舞台上的年轻人,通过一个又一个公共电视平台,接下来会不会以一种成功者的姿态,继续向全社会传递她自己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呢?

    字幕提示:视频资料

    记者:

   玩到现在了,你觉得你得到的最多的是名还是利?

    马诺:

    名、利,这些都得到了。

    解说:

    针对国家广电总局的通知和全社会的争论,目前,浙江卫视宣布《为爱向前冲》栏目停播,而江苏卫视则表示,要对《非诚勿扰》加大审核力度,并对女嘉宾进行大幅度调整。而回头看中国电视相亲类节目,之所以出现泛滥堕落现象,甚至直接挑战社会伦理和价值底线,并最终引发全社会的声讨,媒体的选择和责任缺失,成为了最主要的助推剂。

    相亲为什么会变成相金,电视屏幕为什么会变成炫富和拜金的舞台,为什么一个与人生、与爱情相关的话题,过程中却充满了铜臭、露骨、讥讽、自私,甚至是互相谩骂。

    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我觉得一个是数量多,各个台都争先上。第二个就是在形式上追求娱乐化,追求这种庸俗化。第三个就是,有的节目在导向上存在问题,影响社会整个价值观念的建设和发展,我觉得这种泛滥的现象是不正常的。

    解说:

    在一个剩男、剩女广泛存在的年代,在一个情感、爱情正在经受巨大考验的社会转型期,一个人究竟会怎样思索自己的人生,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价值观正在日益多元化,但是,对于转型期的媒体,又在依据什么样的价值观做出集体性选择,是不是应该兼顾社会责任,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透过此次对电视相亲节目的社会讨论和反思,更大的考验在于,我们还有没有自省的意识和能力。

    陆士桢:

    我觉得在有些节目当中,它明确地给社会传递了一种价值,就是在婚姻的基础或者两性互相吸引,主要不是人品、不是品质、不是人格,而是金钱,外在的、物质的成为第一位的东西。

    解说:

    就在几天前,18个资产超过5千万的富豪,斥巨资大搞相亲活动。面对所谓相貌要有旺夫相,身材要有黄蜂腰、蚂蚱肚等诸多苛刻条件,仅在广州就有超过千名女性报名参加。

    而在此前不久,在南京另一场大型富豪相亲活动,甚至直接把豪华车队开到了大学门口。这是不是一些电视相亲栏目堕落的现实版呢?

    主办方负责人:

    我们更多的是寻找那种比较端庄的,看上去面相就比较善的,比较旺夫的。

你现在还是完整的吗?

    应征者:

    是完整的,第一次他的背叛就是因为他想跟我发生关系,但是我不同意。

    应征者:

    嫁得好你也是有这个能力的,现在明星都是一个比一个找的有钱。

    应征者:

    毕竟人家有钱,他有权利去挑选你,社会现实有时候就是这样的。

    解说:

    《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百里挑一》、《我们约会吧》,相亲,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爱有关的词汇,正在遭受巨大的挑战。正像刚才那个女大学生所说,社会现实就是这样。

    然而,每一个媒体都必须在困惑中,做出自己艰难的选择,究竟什么才是媒体不能逾越的道德底线?究竟什么才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追求?究竟是靠监督还是靠自律?这些都值得所有媒体去集体反思。

    主持人:

    在进行媒体反思之前,我们先注意到一个社会现象,有一些观众看完了这些节目骂,骂完了还看,怎么看待观众、社会的这种一边骂、一边爱看的心理?

    张颐武:

    因为大家对于价值观还是有一个正确或者不正确的判断,这个基本的判断,从小的教育或者社会一般的氛围,它都会造成这样一个判断。

    但另一方面,随着这个社会的发展,而且从人类开始的时候就有这样一种追求金钱、希望嫁得好,这一套观念也是从来就存在的。这两种观念一种是公开的,主流的、社会一般共识的价值观。另一种可以说是有些个体选择的价值观,而且这种价值观往往是潜伏在许多人无意识里面的。比如说我们公共场合里面那些价值观并不能浮现出来,但是在内心里面很多人都会有。所以这样的话,他就产生了一个,比如说他看的时候觉得这个人很离谱、很过分,但是另一方面,又触动了他自己内心里面某些微妙的因素,这种情况也是人类常有的,也是经常普遍存在的。

    但是现在社会的媒体或者公众,往往对这些问题需要的不是不能在公共场合里呈现这样的东西,呈现出来以后它就挑动,就好像石油出现井喷的状况,逆控制不住以后它就会造成社会底线的下移。有一个节目出现了这种对公众承受力的试探或者触碰以后,别的节目就想,我怎么样才能够让收视率更高,我可能会走的更远。

    主持人:

    刚才您分析的是观众的心理,我们再分析媒体的角色。你看不管是《非诚勿扰》这样节目里面的这些嘉宾也好,还是我们再往前联想一点,张悟本这个现象也好,这都是被媒体所发现、创造,然后又反过来被媒体现在所揭批。说句话,这不叫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吗?

    张颐武:

    这个情况一直都有,实际上是这样的。媒体在这个情况下,当然现在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营收的压力、广告的压力、收视率的压力,这些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收视率或者广告收入也不是万恶之源,它们也是判断一个媒体一个方面的参照或者标准。因为一个媒体如果没有人看、没有人接受它也是不正常的。

   但是另一方面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收视率的追求、广告的追求、营收的追求,其实是绝不能够触碰社会公众这种价值观的底线,它不能够挑战公众的承受力。因为什么呢?我们中国的媒体,在所有几乎是公共的媒体,它都是背后大家一般假定是由整个社会为它背书或者担保的,很多人就会认为,这种言论在社会公众中间是一个普遍可以接受的言论。这样的话,就对社会的公众产生一个挑战了。所以,媒体的伦理意识或者价值观底线,就是说你要追求收视率,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另一方面,你一定要让它适度、得体、有分寸,这永远是媒体所必须要守住的一个原则。就是说,你不一定说你时刻传达一种正面、积极的价值观,但是你要守住底线,让你的价值观永远保持一个稳定的状况。

 

【收藏】 责任编辑: 林仕海

更多相关新闻

进入社区 »酸汤社区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