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讯(罗茜 梅艳) 今年66岁的张兴华是
据介绍,1984年,张兴华到江苏省江阴瞻仰了徐霞客故居晴山堂,并购得了一本80版的《徐霞客游记》,回来后他细心研读,被徐霞客的精神所感。次年,他开始对这本《徐霞客游记》作一些旁注,其间参阅了别人的一些注释,感觉到这些注释仍有不足,遂下决心编著一册《徐霞客游记词典》。
然而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堆现实的问题摆在张兴华面前:他本人在工厂上班,从事的又是技术方面工作,因此编书的事只能在业余时间做;没有资格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纪念活动,缺失了许多与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而且资料缺乏。另外,从事这项工作,还只能靠自费,但他每月只有四、五百元工资,经济压力巨大……
张兴华是作好了思想准备的,他想了很多解决困难的办法。遇着出公差,他就跑书店、图书馆摘抄资料,缓解了资料缺乏的困难。他做通家人的工作,省吃俭用,把节约下来的钱当作“研究经费”。另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还千方百计购买了一部386电脑。
是电脑帮了他的大忙,但是,也是电脑,几乎让他前功尽弃。原来,“386”电脑“退役”后,老张又设法换了台“486”的,他把以往的所有电子资料存入了这部新电脑里,但这台电脑最后被小偷“搬”走了,所有整理好的电子资料全部遗失。为此,老张伤心了好久。后来,他觉得不能放弃,重新撰写。
2000年,张兴华退休。编著《徐霞客游记词典》的工作全面展开。这期间,张兴华觉得,只有去寻访当年徐霞客留下来的遗迹,才能得到更加详实的资料,词典也因此才更具可信性。因此,他不顾年迈,外出寻访考察,其中云南和广西去了三次、湖南和江西去了两次,福建、浙江、江苏分别去了一次,寻访了的县市有上百个。每到一地,他便到当地政协、档案馆、县(市)文史办查阅、收集资料,还赶赴实地,对徐霞客的记述作印证性的考查。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张兴华修改、补正了20多年的《徐霞客游击词典》终于脱稿(未出版),共计130多万字。说起这本集注与以往集注的不同,老张说,内容比以往的一些相关集注更加详尽,因为本书对《徐霞客游击》中出现的人名和小小地名都一一作了考证,从而填补了部分集注的遗漏。另外,本书还纠正了徐霞客游记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如《徐霞客游记》1132页中出现了”王抚(繁体)民”的名字,张兴华通过考证发现,此人应叫王恩民,曾任贵州参政,后为福建巡抚。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