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客运大厅,已退休12年的严立华,一下子被图片展板“吸”了过去,指着老照片兴奋不已,与伙伴们笑呵呵地说:“这是我们老街搬运社办公室。”
她又找到80年代中期建成的老市运司客运综合大楼照片,指着4楼的窗户,大声说“我住这间”,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
“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们企业的繁荣兴旺。”严立华骄傲和自豪地说,她一家有四代人都在这里工作。
严立华不禁回忆,上班第一天,搬运社发给她一根扁担、两块小木板,去扛米包,一个月下来才得14块钱。
“活不下去了。”站立一旁的老伙伴开玩笑说: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农民工也纷纷涌进城“抢饭吃”。
1979年,凯里县马车社、搬运社和木船社组成凯里县运输装卸公司。渐渐告别马车、板车,购买手扶拖拉机、汽车跑货运。1984年,更名后的凯里市运输公司发展成为全省非公有制第一家客运企业。
笔者伫立展板前,默默细读《前言》得知,公司的资产由当初的17.1万元发展到2017年的8560万元,上交国家税费183.74万多元;职工人均年工资54934元;曾先后获得全国集体运输“经济效益好企业”、全国道路旅客运输行业十大诚信企业、贵州省优秀民营企业等荣誉。
一辆充满老员工欢声笑语的大巴车缓缓驶入公司汽修厂。
已退休的驾驶员孔凡书,今年已64岁了。他静静地,站在去年公司刚建成的机动车检测站观察到,客车、小车,一辆接一辆通过机动车检测线车间,不到10分钟,车辆车外观、尾气、灯光和刹车等,全面检测完毕。
“检测站,以前只有两家,检个车要排队一两天。”他感触至深。
回想起,跑旁海客运的日子,泥土路,又窄又弯,坡又陡,因车少人多,一天跑5个单边,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晴天跑下来,一身灰扑扑的都成了“白毛女”。
近几年,随着高铁开通、网约车兴起,私家车进入百姓家庭,客运走入低谷。
公司汽修厂厂长岳文介绍说:“机动车检测站是公司转型升级项目,车检繁忙很,现已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听了后,大家信心满满,赶到公司城北客运站新址。
在原市水泥厂对面一个填平的砂石地上,寒风袭面,但老员工们团团围住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范寅平,一起回顾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对未来的规划。1987年,公司建成老市运司客运综合大楼;2006年,博南客车站竣工;2013年,公司征地68亩,筹建城北客运站。
1984年4月,公司第一辆客车正式运营,开启黔东南州民营客运企业里程碑
21世纪初期,公司新购进的开往贵阳、都匀的高级客车。(范寅平 摄)
“企业发展,有高峰,也有低谷。”范寅平认为,如何做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吃透国家政策,大胆地改,勇敢地试,干出了一片新天地。1994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1996年,实行客车承包责任制……一系列改革措施,让企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改革开放初期,凯里县运输装卸公司员工搬运货物。(范寅平 摄 杨仁海 翻拍)
范寅平表示,随着整个经济发展形式的变化,公司除经营客运、汽修外,必须转型,发展旅游业,开发车检、城市出租(车)、商务宾馆以及农村公交等新项目,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企业。
他拿出一张《城北客车站规划设计效果图》,向大家承诺:“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明年上半年一定正式开工建设。我相信,一年后,我们将奉献给凯里人民一座适应凯里经济发展,功能齐全,现代化的城北汽车客运站。”话音刚落,顿时迎来一阵掌声。(蒋光清 杨仁海)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