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治堵又节能 一举多得
正是国内大城小城皆拥堵的现状和不良的空气质量,才使得这几年全国各地都不遗余力要打造“公交都市”。收拥堵费、限购、限行等措施效果有限甚至招致市民反感,皆因这些措施皆是堵而非疏。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告诉人们,治理类似问题重在疏导,而非一味地围堵,面对城市拥堵的严重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才是根本之策。
另一方面,相关调查分析显示,城市里使用柴油的大型公交车是排放PM2.5的“重犯”之一。据此可以推测,随着各城市公共交通的完善,公交车数量也将随之快速增长,如果这些公交车能够大幅度降低尾气排放,城市的空气质量将大为改善。
这里还有一个反面的例子,据《人民日报》报道,德国33个城市因空气质量不达标于近日遭欧盟警告或收巨额罚单。而最新统计显示,很多欧盟国家的空气质量并未达标,其中12个国家的氮氧化物排放超出限值。造成氮氧化物超标的主要原因是交通污染。过去20年来,欧盟已经对传统汽车施行了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但效果不如预期。
由此看来,大型公交车采用节能与新能源车辆,从根本上减少柴油实际使用量,或许是更有效的选择。
相关信息显示,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60%,远超50%的国际能源安全警戒线,发展节能与新能源产业,降低石油依存度已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紧迫需要。现阶段,因为加速性等个人驾驶体验及购置成本较高等原因,在私家车领域推行新能源汽车的难度可想而知。而公交车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推广起来将更加迅速有力。而且公交车基本在城市中的道路运行,行驶里程较短,行驶路段相对固定且车速不快,对于充换电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行的阻碍条件也更易克服。
据了解,我国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在现阶段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条件,尤其混合动力客车和纯电驱动客车,技术相对成熟,在一些城市的示范推广效果也不错。如果加大推广力度,使数量庞大的公交车都能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但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建立政府注重低碳环保的良好公众形象。
虽然目前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则面临很多的现实问题:主要集中在配套设施的基础建设还不到位,充电、加气问题很难像传统汽车加油那样快捷方便;最为重要的是节能与新能源客车产品市场规模偏小,成本偏高,尚不具备与传统燃油车辆的完全竞争能力。这说明节能与新能源公交作为客车产业的新兴领域,要想真正进入市场成为城市环保主力军,不论是政府补贴还是企业改革都要加大力度。
汤玉祥代表建议,要从三个方面来落实节能与新能源公交的推广工作:首先,延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财政补贴扶持政策,加快混合动力客车推广普及,建议对混合动力客车继续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并扩大政策支持范围,尽早实现新能源应用规模达到经济规模;其次,加大以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和纯电动客车为主的纯电驱动客车的示范规模,加快纯电驱动客车产业培育,国家和地方出台政策支持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并实施优惠电价;最后,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建设,确保产品安全可靠,以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的技术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