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属古越人后裔,春秋战国至秦汉时,居住在广西广东一带。“萨玛”是侗民族传说中的女祖,侗族称奶奶为“萨”,“萨玛”即是圣祖母。“萨玛”神通广大,能保佑侗民安居乐业,侗民崇敬“萨玛”。
传奇萨玛
传说萨玛英姿飒爽,足智多谋,经常济困扶弱。远古时代,侗族人民受腐朽官府压迫,到了无法生存的境地,萨玛与丈夫商量,决定把侗民组织起来反抗官府的欺压。
一次,官府又带兵来犯,萨玛和丈夫带领侗族人民,拿着斧头、柴刀到村头路口抵抗前来侵犯的官兵。经过一场鏖战,由于官兵训练有素,侗民有的死伤,有的被打散,萨玛的丈夫也战死在阵地。凶残的官兵进入寨子抢劫财物,调戏民女,又追杀老幼伤残的侗民,萨玛带领侗民一边向深山老林撤退,一边与追来的官兵进行拼杀。她英勇顽强,挥舞着两把刀,杀死了无数官兵。官兵穷追不舍,侗民们逃奔,一路妇女儿童号啕大哭,被逼到高山悬崖,没有去路。眼看侗民要惨遭杀戮,萨玛右手抓起一把土向四周一撒,山上云雾弥漫,遮蔽了老幼伤残的侗民;左手拣起一个石头朝天空一掷,天上雷声轰隆隆,掩盖了妇女儿童的哭声。官兵见不着侗民,只见萨玛气宇轩昂地屹立在峭壁上。带兵头领见萨玛长得花容月貌,倾国倾城,想占有萨玛,叫嚷要萨玛束手就擒,可尽享荣华富贵。萨玛宁死不屈,最后仰天高呼:“万恶的官兵,你们等着,我去扳天兵来与你们拼了!”说着,跳下悬崖下的深水潭。萨玛的喊声响彻云霄,惊动天灵,突然天空乌云滚滚,狂风大作,这些官兵睁眼一看,四周草木皆是侗族士兵,他们恐惧得没命地奔跳,踏伤踩死者无数。
后来侗族人民西迁,分散定居后,一些自然寨都建立萨玛堂来祭祀萨玛,祈祷萨玛保佑一方平安。在
神奇萨玛堂
据
在建萨玛堂的时候,正好又有一伙强盗来寨上打劫,寨民们认为有了萨玛护佑,个个士气高涨,准备出击,建萨玛堂师傅说:“萨玛堂还建不起,你们别忙打。”有一个冲动的青年,不听招呼,冲出去拼杀,结果死了。师傅正好搞完仪式,说:“你们可以迎战了。这次打仗,死了一个人,今后你们打仗,也要死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后,就不会再死了,你们只管去拼杀。”以后的几次出战,确实也只死一个人。清朝时期,读巴(现在的太元堡)寇王杨友带100多人打劫仁吉,大寨吴老瑜、吴老银点起火把带着侗民到萨玛堂祈祷,萨玛堂随即发出了轰隆隆的声音,像千军万马布阵一样,震憾村寨山野,杨友部队胆怯而逃,仁吉群众乘胜追逼进入“五两潭”,杨友的人有的自相踩死踩伤。这一仗,整个仁吉也就死一人。民国时期一天早上,平阳乡杨体仁带兵向仁里进攻,萨玛堂又升腾起大雾遮盖仁吉群众,不让对方兵员看着,才幸免一难,仁吉青年追杀杨体仁败兵到寨蒿镇的三洲侗寨,仁吉就吴幼娃一人战死于三洲。1932年仁吉村大湾寨吴秀芳带领群众参加振动
祭典萨玛
萨玛堂由萨玛代理人负责管理,全村群众筹资筹粮给萨玛代理人,现在每年每家要出三五斤稻谷给萨玛代理人。萨玛代理人是一名男子,由全村群众推荐,该房人世袭接任,现在萨玛代理人是大寨吴元保。现在吴元宝家里还珍藏着萨玛代理人穿的绸缎长衫、裙子和祭祀萨玛的茶杯、茶壶以及铜锣等物品,这些物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仁吉侗民祭萨,每月两小祭,三年一大祭。每月初一、十五,群众都要来萨玛堂烧香、烧纸,供上茶水,吹芦笙的时候,群众要拿芦笙去吹奏转几圈,敬重萨玛。每隔三年,整个仁吉村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祭祀萨玛活动。祭典仪式隆重、神秘、庄重、虔诚。祭祀时,一个人打着伞蹲在萨玛堂中间,萨玛代理人身穿长衫、裙子,念着咒语,在萨玛堂举行仪式,“请出”萨玛,然后从萨玛堂出发,走在前头;接着后面一人端着一盆水,里面放有葫漂(葫萍),一边走一边撒水;寨上群众扛着鸟枪跟在后面,浩浩荡荡的队伍,一路祈祷、吹大号、敲铜锣、鸣枪、放铁炮和鞭炮,绕着整个仁吉村寨子外围走一圈再回到萨玛堂,这样能驱鬼魔,把鬼魔瘟神邪气挡在寨子外面。走完一圈要三四个小时,回来后,萨玛堂中蹲着的人才能站立起来。他们用一头母猪来祭供萨玛,说这头猪是萨玛养的,不能杀,用大水缸装水把猪淹死,然后集体会餐。
千古习俗
萨玛代理人养一头水牛,这头水牛是整个仁吉村群众出资购买,侗民说是萨玛的牛,专门用来参加斗牛赛的公水牛。不论哪里开展斗牛赛,只要仁吉牵牛参加,必须先由代理人牵这头水牛到斗牛场转过一圈,然后其他碰牛才能进场参斗。
每年的侗年后,全村群众必须等待萨玛代理人选择好日子,动手干农活后,其他群众才下地干活;栽秧季节,先由萨玛代理人下田栽上三五蔸秧,整个仁吉村也才可以栽秧。在此之前,群众不敢擅自行动,如谁先干农活,自家的生产将不顺利或许带来灾难。
民族节日里,村里吹芦笙踩歌堂,全村八个自然寨,必须先由大寨芦笙队在萨玛堂吹奏转几圈,然后进入芦笙场后,其他寨子才敢进场。进入芦笙场的大寨芦笙队,由萨玛代理人穿着长袍走在最前面。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矩,据说,以前曾有胆大者数人因违反此规矩,当场生病数日死亡。由于有先例,故现在谁都不敢违反。
远古的传说,千年的习俗,根植于侗民族心田。当今社会,共产党英明领导,国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侗民崇尚科学,走向文明。民族相争相斗,刀光剑影的时代已尘封在远去的记忆里。如今祭萨,是侗族人民的崇拜、信仰,是沉淀于侗乡的独特文化。
(杨 长 佺)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