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危急时刻:“8.25”液氨泄露事故纪实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7-09-01 00:00:0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时间可以冲淡人们的记忆,却抹不掉灾难现场消防官兵冲锋陷阵、临危不惧、英勇奋战的一座座丰碑。
     2004年11月16日,由湛江开往福泉的41059次货运列车在行驶至凯里火车站时,满载32吨液氨的481902号槽车发生泄漏事故,凯里消防官兵仅用20分钟成功处置,确保了湘黔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2005年12月22日,一辆装载18.8吨液氨的槽罐车在贵新公路翻下30米左右的深沟,造成槽罐内液氨泄漏,贵阳消防支队特勤大队25名官兵52小时奋战一线,顺利排放稀释了18吨液氨。
    2007年 5月2日,320国道上一辆载有14.5吨液化氨气的大型罐车侧翻并发生泄漏,黔西南州消防官兵成功将罐体安全转移。
……
    液氨是一种巨毒的化学品,平时是液态的,一旦泄漏出来就是变成气态,也就是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沸点-33.5度,氨气爆炸极限为15.7~27.4%。氨气主要是经呼吸道吸入人体,短期内吸入一定量的氨气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生肺气肿,同时氨气还会对眼角膜造成伤害,严重的时候可以发生角膜穿孔。人接触氨气在533 mg/m3浓度时可耐受1.25分钟,在3500—7000mg/m3时立即死亡。
    在液氨浓雾的“包围”下,这意味着什么,每一位消防官兵的心里都非常清楚。
    近日,刚参加消防运动会还未来及休整的凯里消防官兵,再一次从警铃声中惊醒,奔赴救援一线。

                     清晨   险情随风潜入
     2007年8月25日礼拜天上午8时,天空平静而蔚蓝,微风吹拂,凯里市鸭塘镇纸板厂一带的居民们或在熟睡中,或早早起床,享受着清晨的阳光与晨风的沐浴,一个充满无限诗意的清晨,好不惬意。
    殊不知,附近一个巨大的“毒气蛋”(液氨储存罐)正在向外喷发出刺鼻难闻、致人窒息的有毒气体,并慢慢向四周八方扩散,突然间,有人喊道,“什么味?这么难闻。”黔宇锰业公司的一位员工凭借工作经验,一言断定,“不好!可能是公司的液氨泄漏了。”一语打破沉静,顿时,整个小区一阵骚乱。
                   急促警铃  刺破平静晨空
     “119吗!鸭塘镇(凯里市)黔宇锰业公司发生氨气泄漏,请你们赶快过来处置……”8时23分,凯里市公安局接警中心几声急骤的电话铃声,电话另一端传来一男子急促的声音。随即,接警中心将灾情转告了119消防值班室。

                   挑战速度  第一时间调度警力
     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希望。接警后,凯里市消防一中队谭德铭指导员迅速调集3台消防车、20余名消防官兵飞速赶赴事故现场,同时,中队值班人员当即将险情与出警情况报告了大队值班员程瀚。大队长赵友接到程瀚报告后,立即出动1辆指挥车,3名值班干部并调集二中队(特勤)1台消防车、1辆特勤车、30余名官兵前往增援,并迅速向支队值班室、凯里市公安局、凯里市人民政府报告。璇即风驰电擎般感到事故现场。当离现场一公里远的地方,浓烈刺激的氨气味扑面而来,整个天空一片昏暗。赵友大队长意识到这里是轻毒区,当即下令,由此前后500米设置三道警戒线,随即往前赶,当离事故现场约600米时,绿叶打蔫,草木枯萎,没有安全设施也无法进入,这里是重毒区,一中队首批力量就集结在这里,赵友大队长了解到一中队已经派出以副中队长任然为组长的侦察组前往侦察,便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将战斗员撤离重毒区,没有命令不准进入;二是组织三个突击小组,紧急疏散人员和车辆;三是紧急找来技术人员待命。此时,增援中队二中队赶到了,凯里市市委常委、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智、副市长贺代宏赶到了,州消防支队王国利支队长率领当日全勤值班钟文祥副支队长、刘继兵参谋长、彭志贵科长和3名全勤值班助理,1台指挥车,2台服务与保障车赶到了。就这样,以王国利支队长为核心的身经百战的指战员冒着随时中毒的危险,与毒气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迅速组建现场指挥部   科学拟定救援方案
    8时50分,消防官兵全部赶到现场,泄露的液氨扩散形成的白雾迅速向四周村庄及附近的凯(里)麻(江)高速公路扩散,只见事故地点周围直径约1000米范围内笼罩在一片白蒙蒙的气体中。王国利支队长立即召集先前赶到的市消防大队赵友大队长、张明强副大队长和一、二中队干部研究对策,迅速成立了以王国利支队长为指挥长、钟文祥副支队长为副指挥长和其他人员为成员的前沿指挥部,并成立了警戒组、侦察组、堵漏组、抢险组、侦测组、后勤组等。因考虑到泄露的是高浓度的氨气,随时都可能对抢险人员造成伤害,指挥部决定将抽调实战经验丰富的抢险人员分成三组,每隔几分钟就换一组人,这样可以保证抢险人员的安全。这时氨气已经泄漏20余分钟,大量的氨气还在不断的泄漏中,时间紧迫怎么办呢?指挥部迅速发出第一道命令:一是划定半径为1000米的警戒区,所有无关人员、车辆禁止入内,迅速排查疏散厂区工作人员和周边群众;二是所有车辆人员停靠在警戒区外,切断厂区电源;三是侦测组负责测量氨气浓度;四是堵漏组佩戴防护装备,携带堵漏工具进入车间进行堵漏;五是抢险一、二组出四支喷雾水枪两支负责保护堵漏小组,两支对泄漏的氨气进行稀释。随后,按照命令,所有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紧 急 大 疏 散
     时间就是生命,疏散群众迫在眉睫。在氨气扩散区域有锰业公司、纸板工厂及其它企业、附近村庄的千余名上班职工和村民,疏散群众的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此紧要关头,黔东南消防支队全勤指挥部按照“救人第一”的作战指导思想,立即组织部分官兵和被疏散出来的群众分组成三组,担负人员搜救、疏散、警戒与思想鼓动工作。
    在氨气扩散区域内,千余名群众也许还未察觉到毒气来临,但早已被这不祥预兆所笼罩,在泄漏的工厂旁已闻到气味的职工捂着鼻子观看。危险在这一刻可能一触即发,假如泄漏量骤然增大……,假如罐与罐之间发生连锁反应……,周边群众将面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担负泄漏现场近距离搜救任务的疏散一组,在一中队任然副中队长的带领下,佩带空气呼吸器,携带湿毛巾深入泄漏区,以泄漏点为中心,搜寻厂区每一个车间与办公室内滞留的工人和群众,向他们发放湿毛巾,带领他们撤离现场;担负厂区周围搜救疏散二组,在二中队骆帝华队长的带领下,对工厂生活区和周边村民进行喊话,利用手势指引群众迅速向逆风方向撤离;外围由官兵和群众组成的警戒三组,在二中队郑陆军代理排长负责下观察风向,根据氨气扩散浓度扩大警戒范围。疏散撤离中,各小组相互配合,让疏散群众撤出安全地带。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危险一步一步逼近,现场搜救人员多少次冒着随时可能中毒与窒息的危险,在每个角落来回寻找,他们心里想的就是:不能落下任何一个群众,哪怕付出生命代价,直至没人滞留其中。
                  险情侦察  70余吨氨气罐一触及爆
    一切分工就绪后,侦察小组全副武装在工厂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深入厂区查找泄漏源,经侦察得知,厂内停放的一辆核载10吨、容量23.8立方米的液氨运输槽车正向库区一容量为12吨的空储罐输导液氨,期间因压力过大致输送管道破裂,液氨泄漏,管道口现场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左右,泄漏口已凝集厚厚的冰层,还在不断的向外喷射淡黄色气体,现场周围树木、杂草已被泄露的气体腐蚀成枯黄色,空气含氨浓度逐步升高,正在向爆炸极限靠近。情况万分危急,若不及时堵漏处理,将会造成除连接的两个罐体泄漏外,还将导致紧靠的5个容量均为12吨的满载储罐发生连锁泄露、爆炸事故,整个厂区和周边村庄所有人、牲畜和植物,将会遭受到氨气的洗劫,后果不堪设想。

                      零下30摄氏度堵漏  失败 
     一秒,两秒,三秒……,时间在无情的流逝着,消防官兵身上的重任瞬间急剧增重,生与死此时此刻交融,泄露的气体还在不断的向周边扩散,指挥长王国利、副指挥长钟文祥更感重任,凭着多年成功处置化学灾害事故的经验,根据前方侦察情况,他们沉着冷静,果断决策,指挥长王国利立即电话报告州人民政府和州公安局领导,请求增派警力疏散群众、扩大警戒范围。同时,指挥部迅速启动“黔东南州公安消防支队化学灾害事故救援处置预案”,确定了初步方案:先查明泄漏点,了解情况后再实施堵漏。首先派出侦测组进入罐区侦检空气中液氨浓度,测试罐口液氨压力,抢险一、二组随后分顺风、侧风方向铺设水带从消防车出四支水枪对罐体泄漏口氨气进行稀释。9时20分,堵漏组人员全副武装,着防化服、佩带空气呼吸器,不顾个人安危,在两支水枪的掩护下小心翼翼靠近泄漏源。关阀是整个抢险战斗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最危险的。现场几百米外散发的氨气使得现场人员呼吸困难,对于近距离关阀堵漏的消防官兵来说,危险程度、难度可想而知。大家都很明白,现场只要有一点火花就可能会发生爆炸。此刻,每一位堵漏人员的安全、健康都系着现场每位人的心,平安是永远的期望。由于液氨气化吸热,狭窄的空间内雾气弥漫、气味刺鼻,消防官兵防毒面罩里面很快凝结了一层水珠,钟文祥副支队长、赵友大队长、带领官兵们只有摸索着前进。经过十多分钟的摸索,利用无火花工具在厂方技术人员的协同下进入现场找到了泄漏点。此时,特勤人员发现输送管道是由钢管与橡皮外衬金属护网管道串接,泄露部位正好是橡皮管道,无法使用木韧填充,带领特勤小组的一中队任然副队长见此情况,果断决策,立即利用堵漏包布对泄漏管道进行包裹,由于罐内气体压力较大,包布与橡胶管道存在金属护网相隔,无法将之密封,加之泄漏的氨气吸收大量的热,周围温度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当防护手套一碰到泄漏口就会发生粘连凝固,堵漏工作受阻。

                         第二次堵漏  成功告捷
     9时42分,前沿指挥部对堵漏情况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决定从整个厂内罐区管道连接着手,找到工厂技术人员了解管道输送流向和阀门控制部位,对泄漏管道进行局部控制。经调查得知,在导罐泄漏瞬间驾驶员已将罐车输出阀门关闭,存在储液罐通过输送循环管道反压泄漏,正好在这循环输出管道有一个单向球阀,将其关闭,即可控制泄漏。10时05分,指挥部果断下达命令:堵漏组在工厂技术人员穿戴防护服协助情况下再次进入罐区实施堵漏,切断泄漏管道。在二次堵漏过程中,经多方查找,发现需要关闭的阀门与停放的槽车路面垂直距离底1米多深,与储液罐水平,经钢管延伸出来与导送管道相连接,阀门的位置正处于7-8米深的土坎拐角处,由于地面呈斜坡状,且被稀释水花淋湿,若去关闭阀门相当的危险,一不小心就会坠落下土坎,滑破防化服,吸入氨气烁伤或中毒身亡,况且身着笨重的防化服,安全难以保障。为了保护几千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快控制氨气扩散,赵友大队长带领睹漏组织陈波、张静、陈贵兵及一名技术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相互搀扶艰难的向这一关键的阀们靠近,1厘米,10厘米,1米,一步一步艰难靠近,忍着被泄露的氨气冻伤和中毒的危险毅然将其关闭,9时12分,泄漏源被全部关闭,大功告成,现场的所有官兵都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欢呼起来。为确保不再发生意外情况,降低事故点氨气浓度,消防官兵又利用喷雾开花水枪集中对罐区和外围的氨气进行了半个小时的稀释,侦检组又仔细对现场及周围进行了一次检查,现场氨气浓度下至5%以下。11时50分,经过三个小时的战斗,险情被彻底化解。事故现场外围观的群众听说消防官兵已经成功堵漏的消息,激动地说:“我们现在可以放心的回家了,谢谢消防官兵!”

                    部门联动   全面做好救援工作  
     事情发生之后,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立即启动了《重大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组织救援,并调派州、市公安、安监、环保、卫生、电力等相关单位参与抢险。州人民政府杨胜勇副州长凯里市杨智副市长及上述单位主要领导亲临现场组织抢险和恢复灾后生产及责任事故查处,宣传鼓动减少群众心中忧虑,并派出空气、水源、农业检测小组实施驻片区监控,消防官兵积极配合,对于周边的空气以及水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确保了周边的空气质量基本恢复正常。随后,州政府通过广播、电视台对此次事故进行报道,让人们知道遇此类事故怎样防范和救护。抢险期间,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州长张仕福多次电话询问救援处置情况,慰问消防官兵,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损失,降低社会影响。
    目前,事故已得到有效控制,被疏散的群众陆续返回住所,城区社会秩序稳定。
    此次液氨泄漏事故处置,由于力量调集及时,技术战术措施得当、处置程序规范,个人防护到位,官兵英勇顽强,启动了社会重特大灾害事故联动预案,始终坚持了救人疏散第一、官兵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成功疏散事故地点附近居民1000余人,没有发生人员中毒、氨气爆炸和次生灾害等事故,连续奋战3小时成功排除了险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消防官兵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践行了消防部队的铮铮诺言,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特约记者  张金才)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省财政投入6000万元用于黔东南农村消防
下一篇:厥菜编草帽(图片新闻)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