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 2007年元旦,尽管已是数九时节,但从暖意融融的广州来到 30出头的李海玉,自从5年前到过黔东南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因思念而重游这里。他留恋“杉乡”、“林海”、“苗家吊脚楼”,现在最让他痴迷的是青龙洞古建筑群、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的历史和少数民族风情。“近些年我几乎每年都要来黔东南一次,每次都能得到心境的彻底放松。”像李海玉这样因文化而了解黔东南、因文化而热爱黔东南的外地游客很多。 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力营造“回归自然”旅游首选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黔东南自治州总人口441万,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1.9%,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自治州。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内外民族、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家深入考察后认为,黔东南是“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黔东南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和古朴的自然风貌,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此外,黔东南同西藏一起成为亚洲两个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全球18个“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的首选地之一。 黔东南自治州州委书记廖少华、代州长李飞跃说,黔东南旅游中最具魅力的就是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人文风情,从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州情出发,全州确立了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培植新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将文化旅游确定为各级党政“一把手”经济。 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过程中,黔东南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1998年至2005年间,国家、省、州和县投入23亿元,民营企业投资12.6亿元,共投入35.6亿元,为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奠定了基础。全州公路里程从1999年的5290公里增加到6766公里,主要旅游景区实现路通、电通、水通、通讯通。依托地缘优势,黔东南州加强与湖南张家界、广西桂林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送。此外,黔东南州还打造了一些文化项目与旅游结合起来的典型:在2006年央视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黔东南的苗族飞歌获优秀奖,侗族大歌获银奖。侗族大歌在厦门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合唱节上获得金奖。黔东南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和保留“唐宋遗风”的民族服饰,近年来频频在全国各地舞台、银屏展示。以少数民族歌舞、服饰、饮食、建筑、节日、风情等为典型代表的民族文化,日益吸引中外游客的目光,前往黔东南考察、旅游的游客与日俱增。 目前,黔东南州初步形成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州从事旅游客运的运输单位和个体户有750家,餐饮户6000多家,旅店1万多家,旅游纪念品商店2000多家,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超过10万人。2006年,全州共接待游客615万人次,是2005年的2.5倍;旅游总收入达47.89亿元,是2005年的2.9倍。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