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举行第三届苗族“刻道”文化节(图)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2-03-12 14:05:45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3月11日,施秉县杨柳塘镇举办苗族巴梭芦笙会暨第三届“刻道”文化节。记者从活动组委会获悉,该节日活动为期4天,节日期间将举行芦笙舞、板凳舞、唱苗歌等活动。  据了解,苗族“...

 

施秉县举行第三届苗族“刻道”文化节(图)

施秉县举行第三届苗族“刻道”文化节(图)

施秉县举行第三届苗族“刻道”文化节(图)

  3月11日,施秉县杨柳塘镇举办苗族巴梭芦笙会暨第三届“刻道”文化节。记者从活动组委会获悉,该节日活动为期4天,节日期间将举行芦笙舞、板凳舞、唱苗歌等活动。

  据了解,苗族“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歌词,主要流传于杨柳塘镇一带。2006年刻道文化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鸿)

  新闻链接:苗族“刻道”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巴梭地区。“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同时也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它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间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民歌精华,形成了苗族诗歌独具的特色和风格。古歌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和性格的刻画,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刻道”原作为记事棒,后来演变成叙事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它以符号代替文字,用脚步穿越历史。

 

【收藏】 责任编辑: 林仕海

更多相关新闻

进入社区 »酸汤社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