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林契,穿越五百年的木商文化遗产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0-05-18 09:33:0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据中国绿色时报 在清水江畔的锦屏县,数万份反映“苗疆”500年人工营林史的山林契约文书被称为“活化石”,它是忠实记录清水江流域中下游少数民族地区林业经济与社会发展变迁史,还是...

 

    据中国绿色时报 在清水江畔的锦屏县,数万份反映“苗疆”500年人工营林史的山林契约文书被称为“活化石”,它是忠实记录清水江流域中下游少数民族地区林业经济与社会发展变迁史,还是打开当地长期以来山常青水常绿的“社会基因密码”的金钥匙。

 

    因为一场战争发现锦屏杉木

 

    悠悠清水江孕育了锦屏“杉木之乡”。明朝洪武年间,在镇压婆洞林宽侗苗族农民起义的军队进入锦屏后,当地盛产优质杉木的消息传到华中、华东地区,水运发达使锦屏在16世纪初期就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木材市场。从明到清,朝廷在锦屏开设“木市”广征“皇木”,“民木商”也大量涌入,为从事木材贸易和人工造林与管护林木工作提供了机会。

 

    从明代中期到清乾隆时期,在清水江流域的锦屏等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乃至世界林业史上堪称独特的林业生产关系,产生大量的山林植造、佃山造林、山林管护、木材买卖、木材水运及人工拖运、纠纷调解等民间契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林契文书和珍贵的历史档案。

 

    锦屏县飞山庙有一块刻于清光绪九年的残碑《八步江规》,它是当时明确清水江亮江支流木材采伐运输从“头步”村寨到“第八步”村寨间“分步”放运木材保证各取其利的基本规范,凸显了清水江契约深厚的诚信文化。

 

    缘于一次偶然契约文书出世

 

    锦屏契约文书的出世,与一次田野调查密切相关。1963年8月,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杨有赓到锦屏县平略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农民家里有成捆的山林契约文书,杨有赓那一次就收集了200多份契约。

 

    上世纪80年代,杨有赓与东京外国语大学的唐立、武内房司来到锦屏考察。1980年后,他陪日本学者武内房司连续3年到锦屏文斗村、平鳌村考察。1995年,杨有赓与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唐立到锦屏平鳌村调研林业契约。

 

    2001年至2003年,唐立、杨有赓、武内房司主编的《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一至三卷本在日本问世,共收录近1657件契约,这是第一次对锦屏契约文书进行的系统整理,也是尘封百年的锦屏林契第一次进入国内外学术界视野。法国《欧洲时报》、《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中国绿色时报》等几十家国内外媒体相继推出介绍锦屏林业契约文书的报道,国内外由此掀起一场锦屏山林契约文书研究热。

 

    渐次展开的专项保护

 

    2005年7月,文斗上寨村突发山火,烧毁了3000份至4000份的林业契约。据调查,存留至今的契约文书数量远远低于历代形成总量,目前幸存的10万件散存民间的契约大都处于濒危状态。

 

    2006年,国家划拨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经费补助资金50万元,实施“锦屏文书特藏库馆技改工程”投入使用。从2006年开始,锦屏县每年拨专项保护经费10万元,在全县215个村寨开展契约全面普查登记。近三年已征集锦屏文书达15560件,占历年进馆保管锦屏文书总数的50%以上。

 

    截至目前,黔东南州锦屏等5县已征集进馆保护锦屏文书5万多件,县档案馆锦屏文书原件超过3万件,已抢救修复1.8万余件。其中,保存最完好、幅面最长、字数最多的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形成的“黎平府开泰县正堂加五级纪録十次贾右照给培亮寨民人范国瑞、生员范国璠的山林田土管业执照”,盖“贵州黎平府开泰县印”官印,堪称镇馆之宝。

 

    调查显示,契约文书在锦屏每平方公里平均就达60份,这里的每户农家几乎都有珍藏,总数不下10万件,锦屏县档案局仅在河口乡加池村姜绍卿一家,就征集到了1118份契约。目前所发现契约大多数是纸契,也有少量石契、皮契、布契等,主要有山林土地权属买卖契,山林土地等家产析分及传承记录契,合伙造林、山林管护、山林经营契,山林土地权属纠纷诉讼及调解裁决文书及生态环境保护契等。除数以万计的契约文书以外,在锦屏民间现存史料中还有数以千计散落在各个村寨的碑刻、摩崖文字,这些文字记载的内容正好是锦屏文书的补充,两者相互印证,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

 

    目前,锦屏林业契约先后被国家档案局列入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候选名录。2010年2月22日,锦屏文书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名录》,这是继?“水书”文献后,贵州又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创造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的工作平台。2010年春季,由地方自筹资金1182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600万元,投资达1782万元的锦屏文书特藏馆开工建设。此外,木商文化博览园、清水江原生态文化博物馆等也列入建设计划中。

 

    逐渐深入的专题研究

 

    2001年,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锦屏县政府合作,把契约档案征集和研究引向深入。

 

    2002年3月,英国牛津大学和我国清华大学等组成中英联合田野作业考察组,专题考察锦屏民间契约与传统村落。专家认为,锦屏文书是林学、经济学、生态环境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档案史料,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历史文献,堪称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和安徽“徽州文书”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它填补了我国经济发展史在“少数民族地区封建契约文书”、“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缺少反映林业生产关系的历史文献”、“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用汉民族文字反映和记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三方面的空白。

 

    2006年,张应强出版了《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2008年至2009年,单洪根连续出版了《木材时代——清水江林业史话》和《清水江木商文化》,并填补了贵州和黔东南对木商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空白。

 

    2009年12月21日,新华社刊发《一纸林契:五百年砍不败的青山——贵州省锦屏县林权制度变迁调查》,反映锦屏县依靠契约文化促进林业发展的历史,及其对开展集体林改的启示与借鉴。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据此作出深入调研的批示,自2010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多次派出调研工作组赴黔东南锦屏等县开展调研。

【收藏】 责任编辑: 林仕海

更多相关新闻

进入社区 »酸汤社区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