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凸现“贵州模式”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09-09-12 08:00:29  来源:新华网  
据新华网消息 “这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大展演。想不到贵州每年都有新的原生态舞蹈出现。”8月23日晚,“中天城投杯”2009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原生态舞专项赛总...

 

    据新华网消息 “这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大展演。想不到贵州每年都有新的原生态舞蹈出现。”8月23日晚,“中天城投杯”2009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原生态舞专项赛总决赛评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会长马盛德,在看完精彩的原生态舞蹈表演后很是兴奋。

 

    舞台上,来自丹寨县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芒筒芦笙祭祀乐舞》一举夺得金黔奖。此外,安顺市选送的《芦笙风情——夫妻舞》、毕节地区选送的《给拖果》分别获银瀑奖,黔东南州选送的《南猛芦笙舞》、《水鼓舞》,贵阳市选送的《祭桥》分别获铜鼓奖。

 

    事实上,这些年来,随着“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不断开展,贵州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原生态歌舞和朴拙写意的民族服饰得以在舞台上集中呈现,如同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现在世人面前。

 

    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晴隆县号称“东方踢踏舞”的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且托》在舞台上一鸣惊人,柳顺方与文安美作为“阿妹且托”传承人立即成为追捧对象;册亨县70多岁的罗国忠因会跳布依族“转场舞”,被高薪请进了学校……据介绍,全省像柳顺方、文安美、罗国忠这样被请进学校当老师的民间艺人不下1000人,黎平、榕江、雷山、台江等县从上个世纪以来就把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苗族舞蹈、苗族蜡染刺绣等民族文化搬进中小学课堂作为必修课,进校园当老师的民间艺人仅黎平县就有167位。今年以来,我省对每位国家级、省级和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别给予每年8000元、5000元和3000元的经济补助。这一举措使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更加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

 

    去年7月,黔西南州排练了一台原生态民族民间歌舞在全州巡演,每到一地观众都是场场爆满。黔西南州文化局社文科科长方波说,随着省、州对原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收藏】 责任编辑: 林仕海

更多相关新闻

进入社区 »酸汤社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