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石水缸”原是夜郞王棺椁?(组图)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09-08-23 16:21:4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港讯 (张维军 记者 杨懿)有着“夜郞鬼国都”一说的岑巩县中木召,近日又出爆炸性消息,“夜郞鬼国都说”的创立者黄透松先生称:中木召存在的神秘“石水缸”原是西汉夜郞王的石...

 

神秘“石水缸”原是夜郞王棺椁?(组图)


神秘“石水缸”原是夜郞王棺椁?(组图)


神秘“石水缸”原是夜郞王棺椁?(组图)


神秘“石水缸”原是夜郞王棺椁?(组图)

 

    本港讯 (张维军 记者 杨懿)有着“夜郞鬼国都”一说的岑巩县中木召,近日又出爆炸性消息,“夜郞鬼国都说”的创立者黄透松先生称:中木召存在的神秘“石水缸”原是西汉夜郞王的石棺椁。

 

    “是帝王的棺椁”

 

    “这一发现完全出于巧合。” 黄透松说,不久前,他在岑巩县城家中观看央视《科技博览》和《中国电视报》报道的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发现的巨型石棺椁的消息后,突然拍案而起,悬在他心头20多年的中木召“石水缸”谜案终于砰然落地。他立即奔赴30多公里外的中木召,仔细测量停放在群众院子里的“石水缸”,结果与广西发现的“石棺椁”测量的数据惊人相似,于是他大呼,这哪里是“石水缸”,分明就是帝王的棺椁。

 

    得知黄先生这一推断,岑巩县文物和宣传部门的同志立即邀请黄先生再次专程前往中木召仔细调查,发现尚有两口相对完好的“石水缸”,没有发现石盖。经测量,其中大的长2.4米,高0.99米,宽0.97米;小的长1.24米,高0.84米,宽0.67米。还有一口残缺的部分“石水缸”,已无法知道它的大小。完整的一大一小两口“石水缸”,形状完全相似,但图案却各不相同,十分典型。残缺“石水缸”的形状肯定与前两者相似,其图案又与它们不同。

 

    奇怪的是,这些“石水缸”四面均刻有精美的线条花纹图案,“凸”形石板的一面正中阳刻一幅完美的对称图形,中央均是一个圆形的“寿”字。从保存最为完整的“石水缸”来看,“寿”字全由图形图案组合而成。

 

    现场一位史学专家刘辅平当场指出,这些“石水缸”的长宽数据和图案都是极有讲究的,大有深意和学问,“99”和“龙”在古代不是普通人可以用的,它一定是王权至尊的象征。据他推断认为,这三口“石水缸”极为特别典型,大的两口应是夜郎国王和王后的棺椁,其由龙组成“寿”字的应是国王棺椁,无须蝙蝠绕龙飞舞的为王后棺椁。而那个小的“石水缸”则为一王子的棺椁,这口棺椁的主人应是王位的继承者,但是他尚未长大成人就夭折了,没有当成王,因此棺椁上便见不着“龙”的图案。而内槽中的四个吊槽则为悬挂内棺防潮用的。黄透松对刘辅平的看法十分赞同。

 

    “望有关专家前来考证”

 

    黄先生说,从媒体的相关报道、现场测量的数据和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及先前在此地陆续出土的文物古迹以及民间傩文化《通天桥》的唱词等推测,中木召出土的这些巨型石器并不是群众口头说的“石水缸”,而应是西汉时期夜郞国王的棺椁。

 

    调查人员称,这些巨大石棺椁何年何月为谁而造,史书并无记载,以上说法完全是一种合理的推测。它们又于何年何月被谁挖掘出土,当时情状如何,也无人知晓。三口棺椁均没有发现石盖,寨中群众以为是古城中用于消防的“石水缸”,因此任由它们随便摆放在院子里,有的拿来盛水,有的拿来盛猪食,只是一直对“水缸”上的古怪图案感到好奇。

 

    据悉,黄透松先生从1983年开始,一直致力于中木召古城遗址的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他的“中木召夜郞鬼国都说”在1999年贵州省召开的“99”夜郎研讨会上正式被列为权威学说。因此,他此次推断中木召出土的几个巨大石器为夜郎王棺椁的说法很有影响力,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但目前这一说法尚无科学的证据予以证实,希望有关专家能够尽快前来考证,这对于揭开夜郎王国的神秘面纱很有价值。

 

    岑巩中木召古城遗址  

 

    中木召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古思州尚未解剖的最大谜题,它以文物群落,风光优美而著名。木召古城,建筑雄伟,布局得体,工艺古朴,位于岑巩县大有乡木召村。庄园始建年月史无记载,据省有关专家学者于1983年实地考察初定为古庄园,至今,该遗址古庄园的历史真面目有待出土文物证实及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民间傩文化《通天桥》唱词曰:“汉室元年建我夷国,砌石建都中木召,设四十八屯,共四十八姓,号封四十八万夷汉兵屯,五百四十八庄,神号夜郎之鬼国也。拜陈法祖为夷汉夜郎军师也,百战百胜,血言立天,百万夷民平安之地。”

 

【收藏】 责任编辑: 林仕海

更多相关新闻

进入社区 »酸汤社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