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瑰宝“锦屏文书”面临保护难题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09-06-15 09:08:02  来源:新华网  
6月13日电(记者娄辰)记载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数百年林业经济史,铭刻着古代木商文化,价值堪与安徽徽州文书、纳西东巴文书比肩的贵州“锦屏文书”,正面临保护难题。 记者日...

 

    6月13日电(记者娄辰)记载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数百年林业经济史,铭刻着古代木商文化,价值堪与安徽徽州文书、纳西东巴文书比肩的贵州“锦屏文书”,正面临保护难题。    记者日前在贵州黔东南地区采访了解到,“锦屏文书”尚有大半留存在民间保管,因存放条件简陋、水火天灾等原因,加速了其自然消亡。

 

    同时,一些乡村出现秘密收购现象,有人为流失的危险。而政府部门在征集文书集中保护过程中,却又难以得到群众的响应。    历史文物至今仍具调解纠纷功能    “锦屏文书”是指明、清至民国时期,以贵州省锦屏、黎平、天柱、三穗、剑河等县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群众,在林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契约、账簿、乡规民约等原始记录,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在推进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据初步统计,保存至今的“锦屏文书”总数10万余件。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民族法律文化学会会长陈金全认为,“锦屏文书”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文书、特别是林木契约文书和诉讼文书的空白,对于研究明、清至民国时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难能可贵的是,“锦屏文书”不仅记载了清水江流域数百年的林业经济史,而且至今仍在当地发挥实际作用。   

 

    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是当地保存契约文书较多的村寨之一,该村村民姜廷化、姜高松等告诉记者,至今当地村寨之间发生林权纠纷时,有关的契约文书仍然是最能服众的参考证据。    文斗村村民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林业三定”时,文斗、平鳌、岑梧几个村寨纠纷比较多,“双方或多方僵持不下时就要看文书,特别是出现‘插花山’(A村山林完全被包围在B村山林中间)的情况,只要谁能拿出文书当证据,大家都不说话了,按文书上写的办。”    2003年,锦屏县三板溪水电站淹没库区赔偿时,文斗村河边组几户村民之间发生山林纠纷,要求根据契约文书来决定山林归属,但由于部分文书已交由县档案馆保管,时任文斗村村主任的姜廷化专程到县档案馆查看文书后才定纷止争。    自然与人为双重原因造成流失和损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尚有6万件左右的“锦屏文书”散落在民间,由于保管条件较差,烟熏虫蛀、水火天灾等原因正加速这部分文书的自然消亡。   

 

    近日,记者在文斗村看到,家家户户住的都是木板房,屋内做饭产生的炊烟把墙壁、屋顶熏得乌黑。据了解,当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约1700毫米,附近的三板溪水电站库区蓄水后,湿度更大。    62岁的姜延庆,把家中140多份文书用报纸裹成两卷,挂在三楼一间房的房梁上。姜延庆解开报纸,两卷发黄的文书有些已经破碎,“村里很多人都是这么保管的。从2002年起,就有人来我家翻看文书,具体多少人来都记不清了,估计不下六七十次”。    对“锦屏文书”最直接的损害是火灾。75岁的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村民姜高松说,他家曾保存有一木箱的文书,约有400份。1981年7月1日家里发生火灾,全部被烧毁。2005年7月17日,文斗村发生火灾,100多间房屋被烧,数千份文书葬身火海。    除自然消亡外,“锦屏文书”还面临人为流失的危险。据村民们介绍,当地不断有不明身份的人前来询问文书的事,有些人还提出收购等要求。姜延庆说:“去年3月份,一个操广东口音的人来我家看文书,我也搞不懂他是什么身份,他提出要用1500元买我家的140多份文书,我没有卖。”   

 

    85岁的姜元泽老人也说,曾有不明身份的人挑选了几张文书,提出出价1800元购买。几位村民说,村里一户人家曾经卖过一些文书和一把清代万民伞。    政府出面征集困难重重    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锦屏文书”的研究价值,正在积极想办法保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2007年2月颁发《关于成立黔东南州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在州档案局设立办公室,负责“锦屏文书”的抢救保护工作。目前锦屏、黎平、天柱、三穗、剑河等县都在征集群众家藏的文书,以利于集中、统一、规范保管。    锦屏县委书记陈英华介绍,县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锦屏文书”的征集工作,并培训专业人员对征集到的文书进行防蛀、裱糊等专业化处理。一个投资近1800万元的“锦屏文书特藏馆”也即将动工修建,专门用于文书的收藏保管。   

 

     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文书征集工作面临困难,未交的不愿交,已交的后悔了,想取回去。    姜廷化等村民认为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老百姓今后可能还会用到,需要查阅时必须到县里查阅,非常不方便,既花路费也耽搁时间;二是来村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交上去,游客来了就没有东西可看了;三是有感情因素,认为是老人留下的东西,应该一代传一代。    当地部分干部和村民认为,由于条件有限,村民自己保管的确存在各种隐患,但是如果交由政府部门统一保管,应当明确几个条件:一是虽交由政府部门统一保管,但所有权仍属村民;二是在村民需要查阅时,应提供全免费查阅服务,必要时政府部门还要提供可证明其真实性的复印件;三是“锦屏文书特藏馆”建成后,利益分成中应当考虑文书所有人的利益。

 

【收藏】 责任编辑: 林仕海

更多相关新闻

进入社区 »酸汤社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