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傍晚,在雷洞乡农户家的鹅舍前,忙碌了一天的花鹅们正排着队回笼,扑棱着翅膀发出欢快的叫声,养殖户们一边清点数量,一边给鹅群添上今天最后一顿食,这热闹的场景,正是雷洞乡大力发展养鹅产业的生动写照。
“你看我这500只鹅,按政策每只能领30元补贴,光补贴就有15000元,加上出栏后的收入,今年日子肯定更红火!”岑显村养殖户吴大哥一边给鹅群添食,一边算起了增收账,眼里满是欢喜。
为让“鹅产业”成为群众的“致富业”,雷洞乡党委、政府精准施策,申报了2025年雷洞乡中央第一批衔接资金到户奖补养鹅项目,资金共30万元,项目养殖鹅1万羽,由群众自主实施,让政策红利直接惠及农户。
“一开始听说要养鹅,我心里直打鼓,怕没技术养不好,更怕投入打水漂。”美样村养殖户龙大哥坦言,起初不少人像他一样心存顾虑。为解开群众的“心结”,乡党委迅速统筹力量,组建鹅产业发展专班,带领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分片包村,挨家挨户开展“面对面”宣传,把县里的到户奖补政策讲透彻、算明白,让大家算清“养殖账”。
“光有政策支持还不够,得让群众敢养、会养、能养好。”雷洞乡党委书记刘荣锰说道。针对村民“想养却怕养不好”的难题,乡党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科学的养鹅产业发展方案,形成了“技术培训常态化、疫病防控网格化”的保障机制。乡里定期邀请畜牧专家进村入户,围绕鹅苗选种、饲料配比、疾病防治等关键技术开展培训,现场解答养殖户的疑问。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培训班6期,发放养殖手册600余份,让村民们从“门外汉”变成了“养鹅能手”。
在政策激励和技术护航下,雷洞乡的养鹅产业从“零星试点”迈向“集群发展”。各村结合自身资源条件,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培福村利用山坡上的有利条件资源,发展生态养殖,鹅群肉质紧实鲜美;塘婢村探索“稻鹅共生”生态模式,让鹅在稻田里觅食除草,既节省饲料成本,又能提升稻米品质,实现“一田双收”;美样村则探索“鹅粪还田”模式,形成“养殖+种植”的循环农业体系,提高了综合效益。
如今,雷洞乡的鹅存栏量已达1万羽,出栏量突破0.5万羽,30万元奖补资金全部发放到位,惠及农户100余户。从雏鹅破壳到撑起群众“钱袋子”,小小花鹅让“鹅鸣”奏响“致富曲”,更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振翅翼”。
(雷洞乡 万桥禄)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