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2年底,贵州“阳光工程”建设覆盖全省各县,戒毒康复人员全部纳入安置体系,这是记者从9日召开的贵州省禁毒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阳光工程”是贵州创新并推向全国的一种禁毒新模式。2006年4月8日,贵州省建立的第一家集中安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就业的工厂在都匀成立。2011年6月,孟建柱到贵阳考察禁毒工作,对贵州的创新禁毒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年9月,贵州将“阳光工程”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职责。11月,国家禁毒委召开会议,将贵州省“阳光工程”禁毒经验推向全国。
“阳光工程”通过就业平台,使戒毒康复人员有业可就、有稳定收入、有固定住所、生理身心健康有人关爱等,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了一个找回自我的平台,消除了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更好的促使他们回归社会。
据悉,截止2012年12月31日,贵州省投入“阳光工程”建设经费1.62亿元,出台推进“阳光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20余项,共有124名企业家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建设,目前已建成“阳光企业”137个,集中安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6154名,通过多种途径安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2.3万名。贵州顺利完成“阳光工程”建设县县全覆盖和戒毒康复人员全部纳入安置体系“两个全覆盖”的目标。
“现在能够自食其力,和家里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而且在这里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以后存点钱,好好生活。”戒毒康复人员杨勤(化名)笑着说,“当初我戒毒成功后,其他企业都不愿招我工作,社区工作人员知道后,就告诉我‘阳光工程’可以给我提供岗位,里面的工人都像我一样,不必担心受到歧视。”
“市领导找到我,希望我能为这些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一个工作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还比较担心,但和他们接触了解以后就放心了。”阳光工程企业清镇市领先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黄斐告诉记者。
“刚开始的时候害怕别人瞧不起我,所以不愿工作,现在我很开心,也不会再去复吸了,现在就想先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后想自己创业,不想一辈子打工。”戒毒康复人员罗龙(化名)笑着告诉记者。
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禁毒委主任、公安厅厅长崔亚东表示,贵州将加大第“阳光企业”、“阳光家园”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阳光工程”的完善,实现“阳光工程”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长效化,全面带动禁毒各项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