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依靠改革创新建设文化大省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2-10-23 09:30:05  来源:贵州日报  

  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兰义彤建设西部文化产业强市

  截至去年底,贵阳市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经营性、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全面完成。全市广电传输网络资源整合进入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转企改制;全市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整合文化执法队伍实现统一执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主体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良好态势。

  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工作,市财政每年对文化的资金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幅,2008-2011年共安排文化发展资金10.22亿元。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支撑要素和条件不断完善,为贵阳市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的加速发展、文化经营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2007年挂牌,去年实现产值3.6亿元,入驻企业达28家。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去年共举办展览51场,吸引人流120万人次,直接创收2000余万元,极大地拉动了广告策划、餐饮酒店、商品贸易、交通物流等关联业态的蓬勃发展。2009年2月贵阳市文化局与贵阳星力集团共同组建了贵阳交响乐团。市政府每年投入200万元,2012年调增至300万元购买乐团的公益性演出服务,贵阳星力百货集团每年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连续5年注资,创造了中国音乐界高度认可的“政府支持、企业出资”民办公助的“贵阳模式”。三年多来,乐团共为市民带来各类演出300余场,接待观众20万人次,演出收入达867余万元。

  2010年,贵阳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5.71亿元,2011年预计增幅为25%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10年达3.18%,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到2015年,贵阳市将通过实施品牌建设战略,突出重点抓好文化旅游和夏季会展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印务广告、广播影视、民族民俗产品开发等文化业态;把握高新技术与创意产业结合的机遇,以高新区为主要平台抓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力争培育两到三家上市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市场份额较大的文化产业实体。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以上,逐步成为支柱性产业,贵阳市将形成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产业布局合理、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特色鲜明、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西部文化产业强市。

  遵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田茂松盯紧全省制高点努力率先走前列

  在全省大力构建精神文化高地的背景下,遵义作为一个重要板块,无论从历史、地域、经济,还是文化的厚度与未来的发展,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撑点,应有所担当和作为。

  改革不是做表面文章,关键在创新机制,激活内在动力。比如,遵义市杂技团改制后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去年演出近千场,足迹遍及法国、瑞士、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外汇收入每年以上百万元增幅攀升。

  遵义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如遵义红色旅游集团打造的“红军街”融红色文化、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年实现收入3000万元。

  市场化发展文化产业仍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如今,各类社会资本在遵义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下,纷纷投资文化产业,如投资65亿元的黄莲风景旅游项目、投资10亿元的中国(遵义)酒文化体验园等。

  展望未来前景,遵义市将盯紧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努力率先走在全省前列。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何冀深化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六盘水市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于今年8月3日召开专题会议,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到对各县区、各单位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步骤、时限”等措施,提升文化企业面向市场的竞争与发展的能力。三是提供“人力”支撑。市编委及市编办已分别批复同意成立市、县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并核定相应编制。四是提供“财力”支持。硬性要求市县两级财政每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文改文产工作经费,并逐年适度增加,集中财力重点培育扶持重点文化企业。五是研究探索六盘水日报社、市文体广电局下属文化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市属国有文化企业。六是对纳入省“十大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工程的六盘水会展基地,加大督促力度,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明年8月前投入使用。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目前正在加紧制订贯彻落实该文件的《分工方案》。(本报记者陈诗宗整理)

  铜仁市委副书记李建抓住机遇实施“五大战略”

  今年,铜仁全面完成了一批文化行政主体体制改革,实施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大力进行了景区景点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6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的1.3%。

  到“十二五”期末,铜仁将努力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6%以上。并将牢牢抓紧一切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大作品表现、大项目推动、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人才集聚“五大战略”。

  全市将深入挖掘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重点开发环梵净山“金三角”区域旅游资源,并把梵净山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积极实施文化改革发展的“五个一工程”,制定出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抓好一批带动性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龙头项目,推出一个地域特色鲜明、市场前景看好、能够“走出去”的拳头文化产品,打造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拿出一台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传得开、叫得响的独具特色的与旅游相结合的文艺节目。

  黔东南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统战部部长唐官莹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黔东南以创新的精神扎实做好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奋力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去年,全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黔东南的主要做法是:突出建设文化基础,大力实施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四个一百”和“十个一”工程,加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突出壮大文化产业,成功组建了一批文化产业企业;突出打造文化品牌,组织创作了一批文化精品,“原生态黔东南”知名度和美誉度极大提升;突出发展文化旅游,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3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1.3%,文化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突出实施文化扶贫,凯里市金泉湖片区、台江县施洞镇、雷山县县城已初步发展成为银饰、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交易基地,一些龙头文化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培训了一大批农村妇女,带动她们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世界知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文化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中心的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全州生产总值的5%,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安顺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晓曼“改”出活力与希望

  只有改才有活力、才有希望,安顺的路就是很好的说明。

  安顺市率先跨区域合作探索转企改制改革和党报自办发行。2008年,安顺日报社率先与六盘水日报社合作组建黔中报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全市所有乡镇所在地都能看到当天的《安顺日报》和《黔中早报》。

  黄果树艺术团转企改制,组建黄果树艺术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一批节目在国家和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2011年演出收入比上年增长2倍;普定县马堡农民艺术团组建文艺演出公司,去年实现演出收入比上年增长了210%;王若飞故居管理处通过改革,参观人数以每年5万人次以上数量递增。

  2011年和2012年,通过深圳文博会招商引资8个项目,投资近百亿元其中6个项目开工建设。从2012年起,安顺市全面推动“黔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认真实施“八大文化工程”文明素质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文化创新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文化产业重点抓好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的“黔中国际屯堡文化生态园”、以及“安顺民族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县区“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全部启动,预计年底完成。在此基础上认真谋划项目实施,按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6%的目标任务。(杜兴旭整理)
 

【收藏】 责任编辑: 杨懿
新闻图片
今日信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进入社区 »酸汤社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