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黔东南州地处贵州东南部,全州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辖1市15县和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4个乡镇,3307个行政村,建制村中有党组织3322个,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第一大州,也是全国最集中的苗族侗族聚居地。全州16个县市中有14个县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欠发达、欠开发的黔东南,绝大部分村民以自然寨聚居,一个村少则5至6个自然寨,多则10余个自然寨,一个寨一般为一个组,点多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由于长期以来在基层组织建设中重抓村级建设,组这一级建设十分薄弱,一般只设有一个组长,普遍存在各村民小组管理不到位甚至无人管的现象,工作开展难度大。为化解自然村寨发展难题,填补组级管理“真空”,切实推动农村科学发展,黔东南州在认真总结凯里市龙场镇平寨村石龙寨组设立组级管理委员会、探索组级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在全州375个村民小组中实施“组管委”试点,积极探索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与保证村民自治权利有机统一的办法,构建符合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有效推动了边远少数民族聚居自然村寨的科学发展。
二、具体做法
2006年5月,州委主要领导到凯里市龙场镇平寨村石龙寨调研时,针对农村组级管理薄弱的实际,要求凯里市在龙场镇平寨村石龙寨开展“组管委”试点工作,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凯里市委按照州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及时安排部署,迅速成立了以市委专职副书记为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的石龙寨“组管委”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率先在全州探索“组管委”试点工作。2006年6月,石龙寨召开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了村民组管理委员会,调整充实了党小组,建立完善了工作运行机制,石龙寨的“组管委”模式由此产生。通过近两年的积极实践和探索,石龙寨“组管委”模式逐步完善,有力激发了当地群众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热情,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扩大“组管委”试点工作,2008年1月,州委、州政府在凯里市石龙寨召开“组管委”现场会,总结推广“组管委”试点工作经验,要求全州每个乡镇要选择1至2个条件比较成熟的村民组抓好试点工作。
各县(市)积极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组管委”试点工作方案,大多选择村支“两委”能力较强、自然寨较多、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村进行“组管委”试点。首先,优化调整设置试点村党组织,在试点村民小组先成立党小组。对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村成立党总支,然后在拟设“组管委”的村民小组设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少的村设支部,拟设“组管委”的村民小组设党小组。其次,在各村民小组成立“组管委”。村“两委”和组党小组(支部)组织召开组民大会,由自然寨内有选举资格的村民按照“组管委”委员的资格条件,以无记名投票推荐选举产生“组管委”委员。“组管委”设组长1名,副组长1-2名,出纳、会计各1名,各工作组设组长1名。村民组组长是“组管委”的召集人,组内事务决策由委员充分讨论,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组内事务的决策、执行、结果均要在组内以自然寨为单位公之于众,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结合各村民小组实际,“组管委”还下设若干工作小组,如农业生产小组、综治维稳小组、卫生管理小组、计生服务小组、旅游发展小组、科技文化小组、远程教育小组、党风廉政建设小组等。同时,有的县(市)还根据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本组特色设立了特色产业工作小组等。“组管委”结合本组实际,组织和发动群众落实村支“两委”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公平公正地讨论落实中央、省、州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讨论和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宣传、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开发扶贫;共商和讨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化解村寨和村民之间纠纷;以契约的形式规范农村红白喜事,杜绝铺张浪费;对村民进行浴党辉感党恩教育,进行尊老爱幼、诚信守法教育;建立服务站(点)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等等。
“组管委”按照组民会议、组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会议等工作机制,坚持民主议事和组民自治的原则,重大事务先由组民商议,再由“组管委”会议讨论,最后由全体组民民主决策。建立“组管委”的村民组,乡镇党委、政府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传统管理方式,变“管理”为“服务”,帮助出思路、抓规划、出技术、抓扶持,帮助“组管委”及时解决生产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充分调动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翁作用。如麻江县坝芒乡水城“组管委”为破解组民培训难的问题,通过组民会议“大讨论”确定组管委成员和土专家、田秀才与群众“结对子”互助互学“金点子”,拓宽了农民培训渠道,提高了培训实效性,使全组150户都掌握了1门以上种植、养殖技术,46户种养殖能手被培养成科技示范户,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再如岑巩县大有乡腊恰畈村三眼井“组管委”在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时,通过群众集体商议、集体决策成立了“绿鑫蔬菜合作社”,吸纳会员32人,带动41户掌握了辣椒、生姜等栽培技术,建立了大棚蔬菜基地24个600余亩,带领群众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