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消费结构调查:有人打工、兼职养活自己,有人刷卡、网购,月消费近万元
调查显示,河南大学生月消费的平均水平为500~1000元,占总人数的63.33%。而每月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占16.67%,超过千元的占20%。
记者通过走访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发现月消费在500元以下、家境不太好的学生多会选择在课余时间做家教、兼职来自己赚钱。而月消费在5000元以上、家境优越的“高富帅”和“白富美”则热衷于根据不同兴趣,购买流行的奢侈品。
励志型:月消费400元
消费主要来源:父母、打工
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大一的小李说:“每月只花400元左右,主要都是伙食费,每天都在食堂吃,其余的消费就是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为给家里减轻负担,他勤工俭学,一个月可以挣240元,一多半的生活费可以自理。
河南理工大学监督与设计学院广告学专业大三的女生史瑞萍是个“兼职小达人”。她说:“我每个月伙食费500元左右,偶尔用100~200元购买衣物,平均每个月生活费800元。其中一半来自家里,一半来自兼职。”做家教时,高中的家教对科目的专业要求高,广告学专业的她文科较好,就给初中、小学的孩子辅导。除了学习,她还关心她的学生的心理状况,像个知心大姐一样帮助他们。她说,自己也经历过这些阶段,所以很了解小学、初中生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辅导他们课业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的心情和状态。带了几个孩子后,她觉得自己变得会照顾人了,也成熟不少。
除了家教,她还做过考研班报名的代理,一年能挣3000元。最近,她刚刚和男友盘下了一间小复印店,准备做小生意。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很坦然:“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有自信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到时上报的话就用我的真名。”
普通型:月消费800元~1000元
消费主要来源:父母
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三的男生孙明甫,正准备出国留学。家境不错的他每月消费并不高,在800元左右。其中伙食费400元,其他花费主要是网上购物、偶尔周末和同学一起出去看电影、K歌等。
他说:“父母每月给我1000多元的生活费,我最多用到七八百。我不是月光族,每月花剩下的钱我都会存起来,以便购买学习资料,还有寒暑假同学聚会,一起出去玩儿都要花钱。把每月余额存起来,也能留着应个急。”
每月800元的消费水平,在大学生中很普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专业大三的女生王亚翀说:“我一个月的主要花费就是吃饭等生活项目,大一时物价稳定,600元伙食费就够了,加上购买学习资料,月消费在800元左右。后来物价上涨,伙食费涨到了800多元,月消费也就涨到1000元左右。我算是女生中的特例,不网购也不常逛街。寝室里的女生也有网购的,但都不像网上说得那么严重,花费上万元购物的女生还是少数。”
王亚翀说,河大的同学们省钱还有妙招。每年5月,大四的学长纷纷将自己不再使用却又舍不得丢弃的书籍物品拿出来甩卖,“二手商品流通市场”应运而生。二手书的价格便宜,一本正版的牛津字典只卖15元,专业课本也都一本七八元,杂志好几本才合一元钱。王亚翀就曾以50元买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
高富帅、白富美型:月消费近万元
消费主要来源:父母
大二男生小豪迷恋网络游戏,从初中开始购买游戏点卡,而且屡戒不止,连他自己都调侃:“如果我没买这么多游戏点卡,省下的钱可以开一家店。”
大二女生小雪则是个鞋控,每月光买鞋的费用就有几千元,从大一开始买的鞋都堆在床下和储物间里,不少昂贵的名牌,只穿一次就收起来。
小芳(化名)是河南某高校大三的一名学生,热衷购物的她有3张银行卡和1张信用卡。小芳每月网购消费都在5000元左右,再加上出去逛街,月消费达到近万元。“家里对你这样消费有什么看法?”记者问她。“也没什么看法啦,我爸妈都是商人,每学期会打一笔钱到我卡上,如果我钱不够用了,他们会再打的。”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河南大学生中持卡一族并不多,问卷调查83.33%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信用卡,持有信用卡的学生只有16.67%,而“持卡族”中大多数都是家境较好的学生,父母定时为他们的卡里打钱,没有还款压力。
近日,深圳就有一名大学生因刷卡消费欠了银行万元巨款,他不得不瞒着父母“拆东墙补西墙”。更过分的是,他还把手伸向了父母的钱包,开始偷钱还款。
我国银监会曾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附属卡除外);向经查已满18周岁无固定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发放信用卡时,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并确认第二还款来源方以书面同意承担相应还款责任。目的就是防止还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大学生进行无节制地超前消费,从而出现类似深圳那位大学生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