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正的金子发光”
个人“造假”现形后的代价表面看上去并不算高,但却对中国申请者的整体声誉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几乎每一家留学中介、代考机构的网站上,都能列出他们引以为傲的“成功”案例,并承诺,造假是“非常安全”的。
没有确切的数字说明“造假”成功率多高,但“教育和申请透明组织”发布的“招办内参”中承认,即使严阵以待,申请造假识破的难度依然很高,“在通常情况下,涉及造假的材料之间能做到互相呼应和关联,并且学生在面试中引用这些捏造、被过分修饰和夸大的材料,使得‘造假’成为一个难以发现漏洞的、系列的、整体的行为,而限于人力、物力、财力,部分大学没有办法做到逐一核查材料的真实性”。
在美国“隐私”政策保护之下,唐哲班里那位“悄悄消失”的中国留学生不会在中国留下“案底”,他依然可以重新参加中国高考,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涯。
个人“造假”现形后的代价表面看上去并不算高,但却对中国申请者的整体声誉带来了打击,危害着每一个中国申请者进入美国大学的机会。
唐哲的美国同学告诉他,在美国,他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诚信教育”——抄袭和作弊被学校纪律委员会视为与强奸、吸毒一样恶劣的行为,都要面临停学、退学等严厉处罚。而一些学校在考试中甚至没有“监考老师”,更没有成绩排名,这也养成了他们中大多数人不抄袭的习惯,“考分有那么重要吗?”美国同学的反问让唐哲一时语塞。
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现象叫“逐底竞争”,形容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为了寻找最高回报率,竞争参与者以牺牲道德、触犯法则的代价,换取更大利益。中国学生和帮助中国学生的中介机构,都处在这样一场逐底竞争中。香港大学的巴肯博士在研究中国的著作《模范社会》中分析:“中国的道德是一个社会化的道德,是在别人的注视下形成的,很大程度上来说,‘做什么样的事’比‘做什么样的人’更被重视。对很多人来说,做诚信的人远没有做‘成功’的事来得重要。”
为应对“造假”,2012年开始,美国教育考试院紧急推出SAT“新政”,要求考场反复核查考生证件和照片,将照片与大量大学和高中分享以加强身份核查,并开始把SAT成绩单寄回考生高中进行备案。
2009年起,布朗大学要求面试时学生携带个人身份证件,并要求面试官当场拍照核对照片。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对策是“群面”,在一个房间里内圈坐面试官,外圈坐申请者,轮番问答交谈,每个申请者都需要获得多个面试官的综合意见。
蒙特荷约科女子学院采取“压力考试”的招生考察方法,对于进入终审的学生,招办人员会突然飞到中国把这些学生放进一个房间统一进行英文写作考试,在学生没有太多时间准备的情况下考查真实写作水平。
“只有亲自当面考查学生的能力,才能对招到的中国学生放心。”该学院招生官麦克卡弗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一片负面声音之下,一些中国申请者在行动。2011年,北京一群高中生自主成立了一支留学申请DIY小组,他们在网上发布了一封拒绝中介、拒绝造假的“留学公开信”,还制作了视频,告诉招生官们,他们多么痛恨作假,认为这毁坏了中国学生的信誉。
然而,面对繁多的草根“倡议”和“保证”,美国大学承认,去逐一相信这样的个案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没有相应的正规核查流程,个人承诺显得苍白无力。
美国教育者已经开始联合行动。“教育与申请透明组织”等教育机构已协同美国一批知名学府,启动“VeriApp申请认证系统”,至今已在美国高校中试运行一年。认证系统将美国高校与中国高中进行数据对接,将中国申请者的信誉记录在所有高校间共享。
申请者在这一系统中填报自己的个人情况,并通过数据库搜寻、电话访谈、文件模板比对等方式,核实这些重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最后形成一份反映调查过程和结论的“诚信报告”,提供给学生申请的美国高校。
除了提供学生诚信证明和学生信用档案查询之外,报告也包含了针对中国国情和申请者所在地区教育资源背景的介绍。所有的尝试和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真正的金子发光”。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唐哲、程新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