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从史料到舞台:《清水江畔的红马鞍》以民族叙事解锁红色精神密码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5-09-11 19:58:55  来源:姚宁 摄影报道  

  本网讯 近日,清水江畔的台江县施洞古镇沉浸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由党校教职工、岗党略村苗族群众担任演员的红色舞台剧《清水江畔的红马鞍》在中共台江县委党校施洞校区"红色剧场"完成震撼首演。这场取材于红军长征途经台江真实历史的艺术创作,以极具民族特色的叙事方式,让90年前红军与苗族群众团结一心的峥嵘岁月在舞台上重焕光芒。台江县干部群众共同见证了这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血色寒冬里的苗乡抉择:鱼水相融信仰升华

  舞台灯光聚焦于1934年黔东南的层峦密林中,中央红军右路纵队正顶着冻雨向清水江疾进。该剧由台江县委党校主创,施洞镇岗党略村和清江村工作队倾力协作,经各级力量屡次组织专家打磨,以史料为骨、以情感为魂,细腻还原了那段充满张力的历史场景——饱受军阀欺凌的苗族同胞因过往创伤,对持枪队伍充满戒备,听闻"兵队"将至,寨子里一时间十室九空。当苗族青年为掩护红军伤员英勇牺牲的情节上演时,剧场内响起压抑的抽噎声。而随后苗族群众拆门板、卸房梁、捐出陪嫁木箱,在刺骨江水中搭建浮桥的群像戏,则通过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展现了军民鱼水情的觉醒过程。剧中红军赠予苗族老乡红马鞍的经典场景,更成为象征民族情谊的精神图腾,让观众深切体会到“信仰火种”如何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燎原。

  •匠心打磨的红色叙事:让史料细节绽放时代光芒

  台江县委党校自筹备之初便秉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创作理念。在剧本打磨阶段,多次组织党校老师、施洞镇村民组成的演绎团队,联合县史志办,深入台江档案馆、苗族村寨走访考证,小到红军军服的补丁针脚、苗族头饰的银饰纹样,大到清水江浮桥的搭建工艺、苗族古歌的旋律走向,都进行了严谨的历史考据。演员排练厅里,苗族群众演员用方言和普通话反复打磨台词,将祖辈口述的故事融入角色塑造;舞美团队耗时数月还原20世纪30年代中期苗寨山林风貌,烟雨朦胧的清水江背景彩绘与实景道具相得益彰。

  •为新征程注入新动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观看首演的施洞镇退役军人、岗党略村党支部书记石快发感慨道。

  剧目通过"清水江的迷雾-火塘议事-密林中的误会 -红马鞍托亲人-回应英魂之问"五个篇章,构建起完整的叙事链条,既展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豪情,也诠释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担当。当尾声《歌唱祖国》的旋律奏响时,台上台下自发形成的大合唱将气氛推向高潮。

  据悉,该剧已通过州委党校今年绿榜课程,后续计划将制作成电教片报送省级部门,扩大观看群体,并计划在州内各级党校和红色教育基地演出,锤炼党性意识,增强干部使命担当。台江县委党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当苗族群众用本民族的艺术形式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红色故事时,这种文化认同带来的精神力量格外震撼,信念感油然而生。"从清水江畔的浮桥到新时代的长征路,红马鞍承载的信仰密码,正通过这场充满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动能。

责任编辑:编辑部【收藏】
上一篇:注意绕行!台南线(朗等至上桃尧路段)将实施交通管制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