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扶贫生态移民 加快推进扶贫攻坚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2-08-25 09:59:40  来源:金黔在线  
7月30日至8月4日,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省发改委组织36家中央、香港驻黔和省内主要新闻单位的40位记者,深入黔南、黔东南和铜仁等地开展“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加快推进扶贫攻坚”主题采访活动。

  实施扶贫生态移民 加快推进扶贫攻坚

  ——专访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付贵林

  编者按

  7月30日至8月4日,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省发改委组织36家中央、香港驻黔和省内主要新闻单位的40位记者,深入黔南、黔东南和铜仁等地开展“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加快推进扶贫攻坚”主题采访活动。在采访过程中,各媒体记者把调研和采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把笔触伸向基层、把镜头对准百姓,深刻感受各地的建设热潮和群众的参与热情,深化了对采访主题的理解认识,撰写了反映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的采访见闻。现摘编部分,以飨读者。

  扶贫攻坚“贵州模式”

  经济日报 李春霞

  200万人、1600亿元,采访伊始,一组组数字让初到贵州的我倍觉振奋。

  不同于易地扶贫搬迁,扶贫生态移民以搬迁世居深山区、石山区、生态脆弱地区、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主,以建立生态保护与农户增收的联动机制宗旨,是一项关系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全局工程、一项关系基层民生的人文工程,体民情、顺民意、得民心。

  几天的采访中,一条因地制宜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脉络渐次清晰:铜仁梵净山地区依托休闲旅游产业安置移民,剑河县实施“以农为主、有土安置”的生产安置方式,丹寨县打造“居中有商,商中有居”的特色移民创业园,台江县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业安置移民,贵州省将生态移民与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与优化基层行政区划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摸索出了一条创新型生态移民安置模式。

  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迎来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跨国公司相继落户、巨额资本持续涌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如何立足于民生建设,统筹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满足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又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避免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模式,成为摆在西部经济发展面前的现实问题。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既为贫困农户就业致富打开了新天地、充分挖掘了贵州潜在劳动力资源,也是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举措,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向绝对贫困发起攻坚

  人民日报 张惠惠

  轰鸣的机器,热闹的工地,豆大的汗水,7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的180个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地在炎炎烈日下充满了活力。不管是投工投劳的搬迁户,还是每天都到现场查看建设进度的监工,虽然辛劳,但看着房子一天天建好,脸上总是带着笑。

  “国家补贴钱给我们修房子搬家,还教我们怎么经商致富,以后娃娃上学也不用走那么远路了,全家人都笑开花咯。”平塘县牙舟镇41岁的王益发对“搬家”显然十分满意,现在他依托新家门前这条路跑起了运输,日子正一天天红火起来。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每4个贵州人里就有1个是贫困人口,因此,扶贫成为贵州的第一民生问题,我们要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省扶贫开发已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转移,而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作为贵州10年易地扶贫搬迁的总结和升华,将争取在2020年之前解决水、电、路、气、房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确保移民户“搬得出、留得住、有保障、能发展”。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向绝对贫困发起的攻坚战。不过好在政府有决心,百姓有动力,相信贵州人民一定能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让我们拭目以待。

  重大战略惠及民生

  新华社 周芙蓉

  10年时间,让200万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农村贫困群众,摆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恶劣生产生活环境,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向全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省,这一承诺,需要何等的魄力和勇气。

  连日来,记者深入铜仁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县市,就今年启动实施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作深入采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安排部署下,各安置点建设如火如荼,群众参与度极高。各级各族干部群众强烈摆脱贫困的愿望和决心,让人印象深刻。

  搬得出,还要能致富。各地从实际出发,在省级规划和实施方案基础上进行细化,在土地、户籍、惠农、金融财税、社会保障、教育、计划生育、就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移民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打基础。

  从宏观层面而言,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不拖全国进入小康后腿的重大举措。从现实意义来讲,扶贫生态移民是将大山深处贫困群众祖祖辈辈希望改变生存环境、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变成现实,是拔掉穷根的重大民生工程。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是贵州实现人口再分布、产业再布局、资源再配置的过程,将有效促进农民向县城、集镇和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最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

  蓝图是美好的,前进的步伐却是艰苦的。贵州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要完成好扶贫生态移民这一系统工程,具有非常强的挑战性。如贫困群众“故土难离”的情结、如何解决大规模的投入资金、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等等一系列问题。

  生态移民改变生活

  中央电视台 邴倩

  贵州省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多,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无疑是解决生态退化和农民生活困难的最佳选择。接到采访任务的时候,看到今年贵州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180个移民安置点的开工建设,我就在思考,对那些大山深处的人们来说,生态移民到底会让他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变化呢?带着种种的疑问,我们加入到了这次扶贫生态移民采访团去一探究竟。

  贵州的生态移民工程是真正的民生工程,为了让百姓的生活真正好起来,贵州在尽最大的努力。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关系到每一个移民从现实的生存到未来的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贵州省有200万人期待着移民搬迁来改变生活。在丹寨县,围绕着规划完善的工业园区,规划的整齐划一的移民社区,移民创业园,一所所在建设中的学校、医院,都是为了让百姓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对于财力本就薄弱的贵州,如此庞大而系统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体现了贵州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决心。

  8月8日,省发改委副主任、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付贵林就贵州省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有关情况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贵州日报等媒体采访。本报将采访内容进行刊载。

  记者: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对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将起到什么作用?

  付贵林: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贵州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有利于我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我省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扶贫开发是事关2020年我省能否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政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农户,只有通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贫困山区群众生存和发展难题、彻底拔掉穷根、确保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有利于构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我省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位置十分重要,但石漠化面积广、程度深、危害大,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有利于减轻迁出地生态环境压力,促进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维护两江生态安全。

  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有利于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我省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且山高坡陡、居住分散、饮水困难、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投入较大,扶贫成本较高,很难就地实现脱贫致富。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有利于迅速改善搬迁的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经济收入,降低扶贫成本。

  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将居住在生态脆弱、高山边远的贫困农户迁入城市和小城镇,不仅有利于生态恢复,而且有利于提高城镇化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记者:今年第一批10万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已经启动,请您谈谈目前进展情况?

  付贵林:5月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启动大会,通报了《全省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将建设安置点180个,搬迁移民10.13万人。其中,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山区三大集中连片地区8.63万人;7月24日省政府召开了扶贫生态移民推进大会,会上省政府和各市(州)签署了《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目标责任书》,通报了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点的进展情况。截至8月初,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已开工建设181个,年底将全部完工。

  记者:目前我省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如何解决?

  付贵林: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根据初步规划,未来9年搬迁200万人大约需要1600亿元以上,这对财力薄弱的贵州来说是一个考验。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目前打算从如下方面解决: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同时省、市(州)、县财政也要配套一部分资金,特别是要对一些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此项工作。

  记者:今年我省提出要加快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模由150万人调整为200万人,计划到2020年将这些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地方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我们将采取什么措施推进落实?

  付贵林:为了有效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顺利开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坚持、五为主、四结合、一确保和六个一”的总体要求,具体来说,“四坚持”就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先易后难、有序推进。

  我们所说的“五为主”是指:以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户搬迁为主,以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主,以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贫困农户为主,安置地要以小城镇、产业园区为主,实施方式要以发挥基层党委、政府和矿山企业积极性、农民自力更生为主。

  “四结合”就是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结合、与发展旅游等特色小城镇相结合、与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与基础设施向县及县以下延伸相结合,一确保,即确保我省扶贫生态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还有“六个一”是指:一套房子、一个门面(摊位)、一次培训、一个孩子免费就读职业学校、一个就业机会支持。按照以上要求,对我省扶贫生态移民进行逐年搬迁安置。

  幸福从这里起航

  香港商报 梁娜

  跟随采访团从黔南、黔东南到铜仁,横跨贵州的三分之一。在贵州规划移民200万人的数字后边,更具亲切感和感染力的,是因为这一政策而得以改变的人们。七八月是最炎热的天气,骄阳似火胜不过追求新生活的热情。

  “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将贯穿在生态移民工程的每个环节。曾经的他们在山里守着一片土地、靠天吃饭,现在的他们有了政策,将走出大山,住进楼房,有自己的工作。

  他们的幸福,从这里起航。

  移出大山后需要的是什么

  当代贵州 田旻佳

  移出大山后,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摆脱贫困的勇气。只要有志气去谋发展、思脱贫、想致富,贫困终有一天会远离我们。

  只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加快推进扶贫脱贫攻坚,依靠政府的扶持和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信心,发展势头正猛的贵州势必会有一个全民崛起的时代。

  生出来还要活得好

  贵州都市报 李盈

  采访最后一站,是松桃自治县迓驾镇。在新房林立的安置点,我遇到近60岁的妇人向村芝(音),她一家6口人去年10月搬到迓驾镇。

  坐在老人家二层小楼前乘凉,我问老人新房子好不好,“好,好得很。”老人口音很重,但这句话,她表达得清楚。

  一辈子不识字的向村芝老人不大懂希望的意思,但抱着襁褓中的孙辈,她说,他们一出生就住上现在这样的房子,比我们那时好,他们长大以后,也能比我们现在好。

  “搬”出幸福“走”出感动

  今日传播网 夏杰

  “都想搬出来!”这是贵州大山深处贫困群众的共同心声,更是各级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的“民生大计”。

  对我来说,这次主题采访既是一次“走转改”的实战,更是一次深入了解贵州省情难得的机会。几天过去了,眼前仍然是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形象:淳朴乐观的刘金模大哥、勤劳善良的布依族大姐蒙帮兰,自信热情的80后乡长洪萍……随着时间推移,历史会永远铭记,曾经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打开幸福门的金钥匙

  贵州广播电视台 苏畅

  不论在哪一站,移民新区,工业园区,新型社区的无缝对接,让贫困群众搬离大山有了基础,也让我们看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可能。

  各地在坚决实行“到2020年贵州将完成20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主体方针的同时,也因地制宜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扶贫生态移民措施,让农民掌握脱贫致富的方法,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获得生机,获得发展。对于山区群众来说,这就是打开幸福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

   万山区黄道乡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现场。 当代贵州记者 李森 摄

  

\

   平塘县掌布乡异地移民安置点。 当代贵州记者 李森 摄

  

\

  干净整洁的松桃自治县迓驾镇异地移民搬迁安置点。 贵州画报社记者 冯四方 摄

  

\

   江口县别具风格的异地移民安置民居。 贵州画报社记者 冯四方 摄

  

\

   铜仁市政府情况介绍会现场。 贵州画报社记者 冯四方 摄

  

\

   记者在江口县采访。 贵州画报社记者 冯四方 摄

【收藏】 责任编辑: 张弘
今日信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进入社区 »酸汤社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