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黎平多举措促进民族文化向前发展

 

       近些年来,拥有35万侗族人口的侗乡黎平县,仍然坚持不懈地把侗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即“旅游兴县”的位置,位列“工业强县、城镇带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中的第三位。

 

    黎平县为了早日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兴县这一宏伟目标,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原生态文化向前发展。据黎平县民族事务局有关人员介绍,黎平自2005年以来,投入了1030万元民族经费,建成了15条通村通寨公路,15条通村通寨公路合计85公里,完善了16个村寨道路硬化,道路硬化合计34公里;修建和维修了12座侗族风雨桥、65侗族座鼓楼、26座侗戏戏台、13个人饮工程、补助182户少数民族困难户建房。

 

    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个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率先试行了双语教学和民族文化进课堂,并于2007年率先编撰了民族文化读本进入课堂,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成效相当突出,创建了“黎平模式”。黎平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取得的丰硕成果,引起了省教育厅、省民委的高度重视,2007年11月,全省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现场会在黎平召开,会议对黎平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予以充分肯定,获得极高评价。为全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同时,这个县还加强对世居县内的侗、苗、瑶等民族文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搜集和整理。该县在侗族大歌、鼓楼、花桥、萨岁等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为深入研究该县的民族文化,该县成功举办了高级别的“省侗学会和黎平社会经济讨论会”、“中国侗族稻作与祭祀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会第九届年会暨黎平·侗族大歌保护工作会议”、“全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现场会”。还专门成立了侗学研究会。

 

    为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黎平县在贵州省的直接指导下,坚持了八年时间,将侗族大歌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侗族大歌、侗戏、侗族琵琶歌也已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款、侗族“月也”习俗、侗族鼓楼花桥营造技艺、侗族萨文化、侗族摔跤、侗族河边腔、侗族蓝靛靛染工艺、九侗侗族服饰、侗族婚俗等亦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肇兴等7个乡镇均列入贵州首批省级历史文化著名乡者镇,其中肇兴侗寨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区试点”,被评为全国历史名镇名村。

 

    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黎平还对民族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特别突出的167名进行了命名表彰。同时还挖掘整理侗族音乐、建筑、民俗文化、民间歌师艺人录音近300小时、民间工匠世人录像近400小时,整理出版了《侗族大歌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和谐的密码》、《最早的侗戏剧本》等书籍。出版了《寻访侗“赏”》、《侗族大歌》等画册和光碟。组织编写了《黎平侗乡旅游丛书》、《黎平侗乡故事精选》等书籍,整理完成了侗族民间爱情故事的经典文学作品《吉金列美》、《珠郎娘美》,整理侗族歌王陆大用《大用歌》。

 

    黎平在促进民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今年5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在促进民族团结、民族文化发展贡献比较突出的黎平县民族局予以表彰表彰,授予这个单位全国民委系统先进集体关荣称号。(黄沙 吴化平)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刘仙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