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GDP含金量的总体提升有几重因素在起作用。第一是国家在战略上强调GDP增长跟居民收入要实现“两个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最直接导致今年GDP含金量比2011年高的原因。二是客观的供求关系在发生变化,比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的变化。由于劳动力稀缺性显现,导致劳动力报酬、工资上升,这样老百姓的可支配性收入就会增加。三是跟减轻税负有关。
“所以,有客观性因素,也有经济内在的规律,还有政策性因素的作用,而且我相信这在未来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杨开忠说。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含金量的提高,说明老百姓收入提高了,克服了国家过去在大分配过程中,过于向政府、企业倾斜,而居民比较低的状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刘戒骄认为,含金量的整体上升是因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有些企业面临一些压力,市场作用以及企业兼并重组使之淘汰了一些,同时群众对污染等问题的关注,也使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同省份之间GDP含金量指数差异加大。2012年GDP含金量排名第一的上海与排在第31位的西藏,两者差距超过0.3。
赵振华认为,这说明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够协调,经济增长的分布还不够均衡。
北京、上海更多地依靠第三产业,中西部地区这两年增长率虽然比东部高一些,但更多地是靠第二产业。产业增加值上去了,但效益还比较低,在收入分配上,老百姓得到的增加值比较低,所以GDP含金量比较低。
事实上,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在全国经济增速减速的时候,落后省份依然有很高的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热情。
有统计发现,在2013年各省份两会中,有24个省份将今年GDP增长目标定在10%及以上,而国家“十二五”提出的年均增速目标为7%。
在地方政府,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2012年和2013年文件中亦频频出现大额的基础设施投资。杨开忠认为,现阶段,从促进投资来说,基础设施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西部地区出现大额的基础设施投资是正常的现象,也是中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的要求。
31省份GDP含金量五年大考
去年全国GDP含金量创历年最高
2012年全国GDP含金量平均值达0.395,创历年来最高纪录,自《中国经济周刊》旗下智囊机构中国经济研究院年首次发布2009年GDP含金量排名以来,全国的GDP含金量近四年已增长2.27%。
中国经济研究院通过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发展数据计算发现,2012年,19个省、区、市GDP含金量比2009年有所提升,两个省份持平,10个省份相对下降。
沪京GDP金色最足
上海、北京连续4年牢牢盘踞在GDP含金量榜单前两位。上海市2012年的GDP含金量率先突破0.6,不仅在绝对数量上遥遥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与第二名北京之间的领先优势也由2009年的0.005扩大到如今的0.09。2012年,上海GDP含金量比2009年增长近32%。过去4年,上海GDP含金量的年平均增速甚至达到了9.6%,比上海市GDP近年来8.8%的平均增速还要快。
北京2012年GDP含金量也较2009年大幅提升了15%。北京虽位居榜眼,但连续两年GDP含金量超过0.5,也将广东、浙江、海南等11个含金量仍维持在0.4~0.5之间的省份甩在了身后。
迄今为止,上海和北京在本榜单中的地位尚无法撼动。部分原因是两地的含金量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城乡居民收入相对较大。
上海和北京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长期稳居全国前茅。如北京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6469元和16476元,扣除价格因素后,过去5年来实际平均增长7.5%和8.7%,农民收入增速更是连续4年快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全国均值仅为北京的七成,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全国均值还不到北京的一半。
相比之下,在过去5年,天津、吉林、西藏等地的GDP增速均超过了12%,但是在GDP含金量上的表现却稍逊一筹。
天津是GDP含金量较2009年略有下降的东部省级行政区。自2007年起,天津连续5年GDP增速位列三甲,连续3年GDP增速领跑全国。但另一方面,天津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从2008年高峰的18%持续下降,至2012年仅为10.1%。2012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速也低于人均GDP增速。尽管早已跃居GDP“万亿俱乐部”,吉林省2012年的GDP含金量仍较2009年下降9%,基本保持2011年的水平。也因此,其在兄弟省市的发力冲击下,排名比2009年倒退了10名。而西藏的GDP含金量已经连续两年名列末位,且刷新了这一数值的新低。
回顾过去4年,不少省份在这份榜单上的席位都经历了“上上下下”的变化。以宁夏为例,2009年居第23位,而2010年进至第20位,2011年又退回第23位,2012年则进抵第14位;江苏则从2009年的第24位,跃至今年的第19位;江西、重庆则在第6~10名位次上辗转腾挪。
从上海的7.5%到贵州的14%,2013年GDP增长目标仍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态势。这些风格各异的经济增速预示着各省份GDP含金量的暗中角力将日趋激烈。
广东向京沪发起挑战
2012年,广东省不仅第4次位居GDP总量榜首,而且继续巩固了全国GDP含金量三甲的地位。
广东省2012年GDP总量达5.7万亿元,近5年来平均增长10.2%;人均GDP约合8550美元,距离“高收入国家水平”又近了一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3%和13.4%,超过GDP增速。虽未公布基尼系数,但数据显示,广东城乡收入比由3.15:1缩小为2.87:1。
过去5年,广东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于2011年开始编制实施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广东省财政共投入民生支出17020亿元,占支出总额的比重从53.1%升至65.8%。
改善民生、增加收入提纯了广东的GDP含金量,扩内需、调结构则扭转了广东一度跌出GDP含金量前十位的命运。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2007年以来,广东省大力扶持金融、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将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1∶49.7∶45.2。以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建设,引领带动广东省提升开放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广东省计划: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力争2018年比2010年翻一番。届时广东省或将向GDP含金量榜单上京沪的座次发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