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后的今天,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张艺谋闻后激动不已:“电影和文学,实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好小说、好文学作品是电影的基础。”
在张艺谋拍《红高粱》那个年代,每年都有文学的“重磅炸弹”,一部部出色的小说被改编搬上银幕,还没拍完,新的惊喜又来了。“文学繁荣,好剧本就接踵而至,好电影就层出不穷。”张艺谋说,文学作品兴盛,像一个盛大的集市,作为厨师的他行走其中,感觉可以入菜的东西实在太多,只担心自己做不过来。
“我对优秀作家很钦佩,莫言、余华、苏童、刘恒、严歌苓等,早些年,他们的作品一出来,我第一时间跟他们交流。”张艺谋回忆道,他跟作家刘恒合作过《菊豆》
《秋菊打官司》和《金陵十三钗》三部戏。“刘恒主动为剧中的每个重要人物写小传,以求演员能真实、生动塑造人物形象,他是我看到最严谨的有现实主义功底的作家。”
遗憾的是,当前的电影文学已不再具备当年的影响力。“这个时代,像《红高粱》这类的作品太少了。”张艺谋说,他偏爱有力量的作品,“可好剧本青黄不接,让我不得不接受优秀小说凋敝的事实。”
张艺谋一直认为,电影产业要发展,文学是母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没有好的文学基础和文学群落,没有层出不穷的优秀文学作品,电影想繁荣,门儿都没有。”
以《三枪拍案惊奇》为例,张艺谋觉得演员很用功、演技也精湛、各部门都很努力、自己也废寝忘食,可依旧回天无力。“原因很简单,折在剧本上。我用了八个月拍摄的辛苦,换回一句最平常的道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电影剧本的“创作荒”,其实缘于一种讨好与迎合。当前的一些作者,把电影装进脑袋里,边创作边讨好导演、边迎合影视剧拍摄,结果“脚踩两只船”,破坏了小说的纯洁性。
“再往深了说,其实是一些作家并不具备真诚的创作状态,而是把它当工具、当赚钱的手段。”张艺谋说,作家群落本就不大,一时跟不上电影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结果是新手、老手、小混混都能当作家,鱼龙混杂,剧本的产量高了,可质量糙了。”
不过,张艺谋坦言,好剧本青黄不接或粗制滥造,不是哪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搞个制度就能解决,而是必经阶段。“文学已回到他的轨道中来:忙时吃干,闲时喝稀,娱乐时代算是闲时,兑点水,正常!”
产业发展的最大软肋是“技术革新”
“目前,我国各大电影节对科技奖项的设置少得可怜,很多电影投资方、发行方为腾出广告时间,将片头片尾字幕滚得飞快,幕后的科技人员连自己的名字都找不着。”张艺谋感叹,“在这种境遇下,又有多少人会甘愿寂寞搞技术?”
中国目前是电影大国,但实现电影强国的目标任重道远。有人说,高科技是美国电影的“金箍棒”,而中国电影就像中国足球,现在不缺钱,缺技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最大软肋是“技术革新”。
在张艺谋看来,别说技术革新,就连队伍的专业性都不达标:“一个人头天还在补鞋,第二天就能上片场干这干那,结果导演必须分神去指导、纠正。”他说,可以用三个字形容他在片场的工作状态——“婆婆妈妈”“拖拖拉拉”“连滚带爬”。
以摄影师为例,这是个要求专业功底非常扎实的工种,“每次喊‘预备’前,我都要提醒摄影助理确认几个问题。”张艺谋说,“现实情况是,一场戏拍摄完毕,摄影师白着脸对我说还得重拍一遍,我就知道多半是这几件事儿没做好、不专业。”
近年来,不少电影企业陆续引进世界顶尖的电影高科技产品。但是,由于不少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对拥有几千种功能的进口设备,最多只能利用不到几百个,最终只能高薪聘请国外技术顾问协助,造成拍摄成本猛增和资源的极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