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条下的商业裹挟
必须靠财团(如影视企业)支持的导演,一旦上了这条“船”即被“绑架”,拍摄全程,根本由不得自己,这直接导致影片艺术水准低、叫座不叫好。
1999年,根据对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在此后陆续引进上百部国外大片,中国电影业在产业化没有形成、市场经验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匆忙应对,受到很大冲击。
为保护、发展国产电影市场,2003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多部有关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影业的法规、政策,一批民营影视企业不断壮大,逐步掌控了“投融资-制片-发行-院线-衍生品”的电影产业链,有效抵御了国外大片的“入侵”。其间,张艺谋执导的《十面埋伏》等票房颇高的作品,几乎都与民营影视企业“新画面公司”合作。
“我不讨厌商业电影,但害怕被商业裹挟。”张艺谋无奈地说,从投资方到制片方,从植入广告到演员选择,从拍摄手段到镜头取舍,导演在每个环节多少会受干涉。“商业利益的回报,从开拍起就压在导演肩上。年轻导演直接被命令要求如何做,而对有名气的导演,投资方虽不敢玩硬的,可软磨硬泡更愁人,让你的构思和创作发生扭曲。”
张艺谋的这种感觉是有深层原因的。“唯市场论”是一些影视企业的“魂”,他们鲜有考虑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而是在影片选择、推广策略、发行时间、票价制定、上映时机、放映频率等方面形成垄断联盟,大量占有市场份额,过度迎合受众。而必须靠财团(如影视企业)支持的导演,一旦上了这条“船”即被“绑架”,拍摄全程,根本由不得自己,这直接导致影片艺术水准低、叫座不叫好。
北京电影学院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年均生产影片均超过500部,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收入有约80%是民营公司参与发行创造的,但其中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好电影不过20部。
《三枪拍案惊奇》就是典型案例。“本来没打算拍这部戏,可制片公司想挣钱,用小沈阳(微博)出演搞商业炒作,就拼凑了一个不成熟的剧本。这真是一个临时抱佛脚的决定。”张艺谋坦陈,这是他迄今为止最不满意的作品。“我感觉自己掉沟里了,因为它缺乏文化价值,是商业裹挟的产物。”
电影产业需要高票房,但不需要高泡沫
那些“叫座不叫好”的烂片给出一个答案:营销模式的成功并非电影的成功,电影产业需要高票房,但不需要高泡沫。
“票房为王”,是当下中国电影比较严重的问题。“一切以票房论英雄,其实是非常庸俗的标准,丢掉了中国电影传统的文化精髓。”
张艺谋认为,中国仍处在电影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即为获得资本积累过分追求高票房而忽视思想性。“当然,目前主流院线的观众群集中在20岁到30岁间,围绕他们进行的创作、导演,难免出现浅薄的倾向。”
张艺谋总被问及“一部影片的终极票房到底是多少”。“可能中国有两万块银幕时,单片票房达到3亿美元(将近20亿元人民币),也许才是纪录。”他说,现在的票房纪录都是过路的,“没必要吹嘘你6亿我8亿,也许一年之内就被超越,总迷恋数字有啥意义?”
为谋求票房,一些发行方与社会传播机构在大片公映前后联手“撒网占道”“挥毫泼墨”“歌功颂德”“爆炒票房”。更有甚者,本着“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的原则,让“枪手”“枪稿”满天飞,以致观众被“忽悠”进影院,最后痛斥片子臭。
“电影和其它商品最大的不同是先买再看。倘若让观众先看再买,它的票房将会如何呢?”张艺谋这样自省,“影片好坏与否,不能唯票房论。别忘了,和《三枪》票房一起‘飘红’的还有影迷尖锐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