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不愿当“摇钱树” 想拍自己喜欢的题材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2-10-30 09:34:37  来源:腾讯  

  张艺谋的醒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国产电影“火了票房、鼓了腰包、乐了媒体、坏了口碑、哭了观众、冷了人心”的情况依然存在,那些“叫座不叫好”的烂片给出一个答案:营销模式的成功并非电影的成功,电影产业需要高票房,但不需要高泡沫。

  “我讲这些,并不是说票房不重要,而是它并非评判电影价值的唯一标准。”张艺谋说,没人比导演更知道“众口难调”的意思,票房、获奖等这些所谓的“硬杠杠”都不能作数,真正的口碑成功,是观众内心的认可,“即便他嘴里不说你好,该骂还骂,但回家关上门会说‘这孙子邪了门了’‘有两下子’!如果你的作品占据了影迷心中的位置,它就是佳作,得奖、票房相形之下,也就是个副产品。”

  “奥斯卡”不是风向标,不应被神化

  “全世界在册的国际电影节有400多个,无论是美国‘奥斯卡’、法国‘戛纳’还是中国‘金鸡百花’,一帮电影人把自己做的‘菜’都带来相互‘尝尝’,就这么简单。”

  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在国外拿了不少奖。“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片子,给了别人一个探察中国的窗口,蒙了几十年的厚厚铁幕,因为这些电影而有点儿打开的意思,全世界的眼光愿意看这个神秘之地的电影产物,人家对我们的电影高看一眼。你不深刻人家都说你深刻。这是个历史背景。”张艺谋说。

  渐渐地,“奥斯卡”“金棕榈”“金熊”“金狮”……这些知名世界电影大奖屡屡见诸报端,不少国人对国际电影节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式:世界电影节水平高得不得了,影片一旦斩获国际大奖,就意味着引领世界电影的潮流。

  “‘奥斯卡’们不是中国电影的风向标,而是各国电影人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它不应被神化。”张艺谋多次担任国际电影节评委,也多次荣获国际电影大奖,但他对国际奖项有自己的理解:“全世界在册的国际电影节有400多个,无论是美国‘奥斯卡’、法国‘戛纳’还是中国‘金鸡百花’,一帮电影人把自己做的‘菜’都带来相互‘尝尝’,就这么简单。”

  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年轻电影人融入世界电影节的氛围中:贾樟柯、王小帅、韩杰(微博)(微博)等新一代导演崭露头角,《三峡好人》、《Hello!树先生》等影片获得国际大奖。“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展览、交流、学习,不仅能提高影片的国际上座率,更能扩大导演自身品牌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张艺谋说。

  “今天到国外拿奖不那么容易,因为中国不可能永远是热点,会降温。”张艺谋认为,苦难深重的中东地区和局部战争、恐怖活动频发之地,这些题材在苦难的背景下很有力量,既有时代感和时效性,更有历史厚重感。

  从《英雄》到《十面埋伏》,从《山楂树之恋》到《金陵十三钗》,媒体总把“冲奥”这个词放在张艺谋身上,让他很无奈。“好像我老当益壮,端着枪冲着奥斯卡就去了,誓不罢休!”张艺谋调侃道,“我早就过了得奖的岁数,现在完全不是获奖的重点。”

  对于导演“冲奥”的话题,张艺谋觉得别把这太当回事儿:“题材偏好、拍摄上映周期、评委会成员和主席的背景、上几届获奖影片对本届获奖作品的影响和限制……你算不过来,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你掌控不了。”

  电影产业要发展,文学是母体

  “没有好的文学基础和文学群落,没有层出不穷的优秀文学作品,电影想繁荣,门儿都没有。”

  “票房为王”也好,“奥斯卡折戟”也罢,金钱与名利的背后透着中国电影的浮躁,而作为电影之源的剧本,也因此陷入空前尴尬的“创作荒”,究竟还有多少真诚的作家在静心创作?还剩多少“莫言”能解电影剧本之惑?

  1988年,《红高粱》在柏林一举拿下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张艺谋直言:“首先要感谢《红高粱》小说的作者——莫言。”

【收藏】 责任编辑: 龚秀相
新闻图片

今日信息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
进入社区 »酸汤社区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