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量传递温暖 新模式带出农村新气象 党的旗帜火样红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2-05-10 09:24:04  来源:金黔在线  

  

  金黔在线讯 阳春4月,大地暖意洋洋。放眼黔东南州各地,处处涌动着加快发展,奋力赶超的激越氛围。在社区,随处可见党员志愿者服务居民的感人身影;在工业园区,一个个党员干部的身影活跃在重点项目工地上;在乡村,大批从办公室走出的党员与群众携手劳作,共同播撒希望的火种……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风展红旗,旗帜更艳。回首近年来黔东南州抓党建促发展工作历程,跳动着的是一个个响亮的音符,构成的是一篇篇激情豪迈的乐章。165877名党员,8213个基层党组织,紧贴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着力抓基层打基础、抓重点增亮点、抓创新求突破、抓特色出经验,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聚力量添活力

  事业兴衰,核心在党,关键在人。近年来,黔东南州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干部竞争性选拔、公开选拔等干部选拔新形式,坚持把竞争机制引入到选人用人中,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优”。

  全州先后完成了第一批6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凯里市1名副市长竞争性选拔,启动了第二批43个职位的公开选拔和竞争性选拔工作。在麻江县开展2名乡镇副职竞争性选拔,在天柱县、台江县、剑河县开展初始提名推荐乡镇党政正职试点。开展乡镇干部交流任职工作,从州直机关选派1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党政正职,从乡镇选调9名党政正职到州直机关担任科长;开展乡镇党委书记跨县交流,天柱县、黄平县分别选派1名优秀年轻干部交流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加大考录力度,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41名,安排146名选调生到乡镇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2010年村(居)“两委”换届选举中,以“一好双强”为目标,采取“公推直选”、“两推一选”和“海选”等方式,选举产生3304名村(居)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加大干部上挂下派锻炼力度,2007年以来,选派部分乡科级以上干部到中直、省直、重庆工业园区、宁波等沿海发达地区和贵阳市重点企业挂职锻炼,下派518名干部赴农村开展党建扶贫和“三进三支”工作;积极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先后选聘了308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调整和充实基层党建工作力量,选派211名机关干部挂任211个乡(镇、街道)党建专职副书记,配备211名乡(镇、街道)党委组织干事,安排3304名党建指导员入乡驻村主抓党建工作。

  唱好“干部培训”这台戏,着力提高干部发展能力。近3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讲座、培训班3320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19.93万人次;相继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党校等培训机构举办各类培训研讨班,学习生态建设、资本运作、工业经济、园区经济、城市规划和文化旅游产业等知识,不断提高了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推动发展的能力。此外,认真抓好人才引进和管理服务工作,面向全国招聘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83人,成立了全省首个政府主导型的“黔东南州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目前已有39名两院院士和全国知名专家为该州经济社会发展把脉。

  “苦差事”变“香饽饽”

  “竞争大咯,外面打工的,甚至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来参加竞选。”回想起去年下半年黔东南州第八届村(居)“两委”换届选举中的火热场景,不少村干部仍记忆犹新,感叹过去的“苦差事”如今已变成“香饽饽”了。

  从过去的不愿干、推着干、哄着干,到现在的抢着干、主动干、比着干,短短几年间,一向被誉为“苦差事”的村干部一职缘何变身成了“香饽饽”?

  “3年多来一系列激励保障新机制的出台和新举措的实施,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大大激发了农村能人竞选村干和干事创业的热情,促成了这一重大改变。”黔东南州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08年以来,全州各县(市)连续几次调整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村干部报酬采取“基本工资+绩效报酬”的方式,让村干部每月能够领“奖金”。目前,全州村(社区)干部报酬提高到每人每月最低800元以上,每个村(社区)运转经费达到10000元以上,其中最高的锦屏县达到每人每月1000元。

  在加强村级阵地建设方面,全州自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06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901个,占全州行政村总数的57.54%。目前,全州村村都实现了有活动场所的目标,面积都在90平方米以上,多数村办公房功能配套、设施齐全,建有会议室、党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计生服务室、远程教育室、治安调解室、便民利民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等,成为了方便群众办事的“服务中心”和群众开展活动的“文娱中心”。

  党的旗帜火样红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高高飘扬着党的旗帜。”

  结合实际,黔东南州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以提升服务水平、推动跨越发展为目的,在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十万党员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引导各级党组织组建各类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以走进农村、服务农民,走进社区、服务居民,走进学校、服务师生,走进企业、服务发展,走进社会、服务和谐为内容的党员志愿服务。

  活动开展以来,全州共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3586支,有133382名党员加入了党员志愿队伍,党组织和党员共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15776次,为基层和群众提供服务244367人次,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83881件,协调解决资金8673.31万元,帮助建立党员示范基地585个,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11595期,培训群众411815人次,帮助困难学生40584人次,帮助企业组建党组织13个,广大党员参加救灾抢险38398人次,为灾区捐款捐物折合现金344.8万元,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与此同时,按照省“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部署,黔东南州委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干部下基层开展帮促工作的通知》,决定用3年时间推进干部下基层工作。

  目前,共有5613名县以上机关干部挂帮全州3307个村、15个居委、52个社区。今年2月份从州直机关抽调103名、县直机关抽101名干部到全州204个乡镇挂职,负责做好原单位在乡镇的帮促工作。成立了16个党建扶贫工作队,重点对16个一、二类贫困乡镇进行集团帮扶,集中帮扶3年,帮扶不脱贫工作不脱钩。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和项目制度,确保每个重要企业、重大工程项目都有领导干部挂帮,全州744名各级领导干部与企业建立了“一对一”联系,到生产一线指导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同时,加大对干部下基层工作的督查力度,州级成立了16个督查组不定期对干部下基层进行督查。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基层和群众办了好事、实事,各级干部为基层和群众提供项目支持1.4万个,落实和协调资金7.1亿元。

  当前,黔东南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正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围绕“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三大战略重点,奋战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让党的火红旗帜高高飘扬。

  关键词一一户一技能 条条增收路串起生活美景

  “1500亩优质米、2000亩经果林、1100亩鱼苗繁殖、50万羽的鸭苗孵化……这样多的项目,够我们忙活的了。”在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采访,很难碰到留在家中的村民们,一个个不是在田里、山上忙碌着,就是在养殖基地忙活。

  寨碧村是黔东南州开展“一户一技能”活动的示范村之一,在村两委和党员的带动下,全村建立了“公司+基地+一户一技能党员示范户”模式,规划实施了种植养殖多个示范项目,全村90%以上的农户找到致富路子,人均纯收入达5918元。

  通过条条增收路串起生活美景,是黔东南州开展“一户一技能”活动的美好夙愿。

  据介绍,2006年,黔东南州大力开展以“打好一个算盘、学会一门技术、找准一条路子、结好一个对子、争做一个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一户一技能”活动,推动农村党员在带头致富、带动群众致富中创先争优,目前活动已覆盖全州210多个乡镇(街道),3300多个村(居、社区)。

  记者从黔东南州委组织部了解到,该州始终坚持把加强技能培训作为开展活动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按照“农民需要什么、缺乏什么就培训什么”的要求,依托远程教育站点、职业技术学校、党员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基地等培训阵地,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农户+公司+远程教育(学校)”、“基地+协会+远程教育(学校)”、“一村一品培训”等模式,扎实开展技术培训,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了一门经济适用技术,促进了农技水平的整体提升,涌现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技能、创业就业技能、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据介绍,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该州还不断健全帮扶机制,党员干部带头与困难农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传技术、出主意、选项目、帮生产以及提供资金和物资等方式,带动和帮扶困难农户发展经济。目前,全州3564个机关单位党支部、37066名党员与农村党支部和党员结成帮扶对子,帮扶行政村3183个、群众57.66万人,确保了“一户一技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的有效实施。

  截至目前,黔东南州共整合2.4亿元投入农村“一户一技能”创建活动,为农村党员和群众协调致富项目13525个,培训农村党员和群众186.4万人次,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创建率达到了80%以上,农村80%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门以上适用技术,连续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已建成州级示范点100个,县级示范点143个,示范户达10万余户。通过示范带动,涌现出种植类、养殖类、旅游服务类、民族工艺品加工类等示范村、示范户,形成了施秉太子参、三穗麻鸭、从江香猪、榕江脐橙、岑巩思州文旦柚、丹寨卡拉鸟笼等一批特色产业,“一户一业、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格局初步形成。

  “村村有致富带头人,家家有致富门路,人人有稳定收入。”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关键词二组管委 新模式带出农村新气象

  “过去有事组里没人管,村里顾不上,如今大家伙商量着来,真正形成有人办事、按章理事的氛围,日子越过越红火,多亏有了‘组管委’。”近日,记者来到凯里市平寨村石龙寨组,村民们提起“组管委”成立后带来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全寨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6年的1700元增加到去年的5500元。

  目前,这一新的农村管理模式已在黔东南州逐步推行,也带出了黔东南州一片农村新气象。

  长期以来,由于黔东南州广大农村地处山区,大部分村民以自然寨聚居,点多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组级建设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工作开展难、落实难等实际问题。

【收藏】 责任编辑:
今日信息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
  • 出售
  • 出租
进入社区 »酸汤社区
404 error page
鍙兘鏄鍒犻櫎浜嗭紝涔熷彲鑳芥槸鎮ㄨ緭鍏ョ殑缃戝潃涓嶅銆傝灏濊瘯璁块棶棣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