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肺结核病史诊断为“感染性休克”
医院称治疗合规省医调委已介入
广州日报讯 4月23日,31岁的廖先生因发烧并伴有胸口不适入院,先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广州胸科医院就诊,两天后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感染性休克”而不治。广州胸科医院表示,目前,广东省医疗调解委员会已介入廖先生的医疗纠纷一事,事件进入司法调查阶段。
廖先生的家人说:4月23日上午,31岁的廖先生突然发高烧,全身酸痛,尤以胸口不适最为严重。家人陪同他到达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常规检查后,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内科门诊医生结合问询开了抗菌药物,及进行抗病毒退热等治疗。打点滴至晚上7时30分,廖先生病情没有好转,回家后,廖先生出现寒战、干呕症状,并咳出约10毫升鲜红血痰。家人考虑到廖先生有肺结核病史,便决定到广州胸科医院求医。
当晚10时,广州胸科医院急诊医生在询问后,给予廖先生抗感染、止血及退热治疗。4月24日凌晨零时,在输到第三瓶点滴时,廖先生出现呕吐、胸闷,检查后疑是肾部病变。4小时后,廖先生心跳加快,血压下降,手上出现红斑肿胀,家属说“医生当时仍未能确诊病因”,只好继续静脉输液与用药。
4月24日上午经X光检查,医生估计出现肺阻塞或气管阻塞的病症。病历显示,廖先生在下午3时开始大小便频繁、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其后被送入ICU重症监护室。经过心肺复苏尝试无效后,4月25日上午7时30分,廖先生宣告不治。
已送尸检正在调查
廖先生的家人认为,广州胸科医院在抢救过程中诊断不明,处理不及时。由于医患双方争持不下,在医院的建议下,廖先生的遗体已移送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日进行尸检。
广州胸科医院的入院记录显示,廖先生6年前曾患肺结核病,于上海规则抗痨半年后,遵嘱停药。记者翻阅廖先生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确定其死因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据资料显示,中性粒细胞具杀菌作用,被喻为保卫人体的“天网”,而“中性粒细胞减少”跟肺结核并无必然关系,反而会因流感病毒导致。
上周五下午,广州胸科医院办公室的温主任表示,广东省医疗调解委员会已经介入廖先生的医疗纠纷一事,“暂不方便单方面公开任何关于死者病理的情况”。其表示,治疗与施救过程符合规范,“医生全力抢救近10小时,已经尽了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