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县掌布乡移民安置点31号移民新居门面一分为二。一边蒙帮兰移民做民间背带刺绣,一边则是老公卢德勇卖农机。此前每年2万元的收入涨到每年可赚10万元。
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侗族乡的移民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施工。
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侗族乡的移民刘金模工程点监工。
10年前,贵州启动易地扶贫搬迁。随后,数以万计的石漠化地区村民搬出深山,成为移民。
今年,贵州提出要加快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省发改委随后组织编制了《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2012-2020年)》(初稿),移民规模从150万人调整为200万人,力度明显加大。
如何找到更合适的发展路径?前段时间,本报记者随“扶贫生态移民”采访团,走访平塘、丹寨、台江、万山、剑河等移民点后发现,“扶贫生态移民”已变身为贵州城镇化进程中的定海神针,为破解贵州经济发展的短板效应,探索出一条重要的经验之路。
搬得出:1600亿各级资金作后盾
记者到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侗族乡搬迁工程点时,长坳村村民刘金模正在查看工地。他是监工,自愿的。因为正修建的几栋房子中,有一套是他家的。
他所在的黄道侗族乡位于武陵山脉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带,与湖南省新晃、芷江两县相连,处两省三县八乡镇交界地,是出黔入湘的重要交通要道。
这个乡按照群众自筹8.8万元、国家政策补助每户3万元的标准,兑现给农户,主要用于房、水、电、路和化粪池等建设,全程接受群众监督。
让刘金模最高兴的是,建房之前,他在上海打工,现在把家安在集镇上,方便了孩子们上学。他说,希望政府能多给指标,他们那里有不少村民想搬出来。
铜仁副市长陈晏介绍,该市今年将有2万人搬出深山,每户移民都有一个经营铺面或摊位。
目前,铜仁市正着手修建29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其中17个安置点已完成三通一平,投资3524万元。
省扶贫生态移民办主任付贵林介绍,未来9年,贵州将投入1600亿元以上,确保200万人搬出深山。
留得住: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在铜仁大兴镇,55岁的李长久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到街上居住。
李长久有一双儿女,都已结婚。他在安置区附近2公里处的工业区打零工,每天能赚一百元左右。妻子在绣花厂上班,每天60元。
目前,他家的土地转给其他农户种油茶,前三年每亩可以收到400多元的租金,三年后还可以拿到40%的分成。
李长久说,以前在老家种红薯,由于交通不便,即便红薯长势好,也没办法售卖,年底没存下几个钱。
在移民住房中,他可以分到一个30平方米的门面,一年可赚租金3000多元。楼上80多平米的住房,一家人足够居住了。
在他们镇上,有200户移民指标,目前报名的有280多户。李长久所住的移民安置点,将会打造成苗族风情一条街,将来还有刺绣培训基地。(黔中早报记者 石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