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1日电 今天下午,贵州省黔东南州发来对网友给州委书记廖少华留言的反馈。廖少华同志在回复中表示现将安排有关部门派人具体与网友联系,当面听取意见并进行解答。此批留言办理情况反馈如下:
人民网网友留言:
书记:我国许多地市引进博士、博士后担任领导职务,可以通过外来人才的进入改变当地干部的状态。既然您的思路如此开阔,为什么不学习毕节、浙江、北京等地引进一些博士、博士后来任职?我相信他们一定可以给我家乡带来全新的思想!请考虑!
留言回复:
首先感谢网民朋友对我州人才引进问题的关注和对家乡发展寄予的厚望。人才是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并结合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受环境、经济、体制等各种因素制约,我州吸纳和承载人才的能力不强,导致人才引进工作较为滞后。即便如此,近两年来我们也采取了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先后引进了2位博士,最近正在办理一位博士引进手续和努力争取引进一位在站博士后。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创新人才引入机制,积极完善引才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我州高层次人才生活工作待遇。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人所长适当安排其工作,让其在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好作用。
人民网网友留言:
尊敬的书记您好:镇远县焦溪镇朗洞村的“生命桥”现已破烂不堪,每天有几十个小学生过桥上学,很多老人得过桥看病,给村民生命带来极大的安危。然而,现在这座桥只是一个破烂摊子,静静的横在一百二十多米宽的河面上。村领导不管不作为,村里人都很气愤。村里的青年自己组织修建,村领导没有表态。镇政府两个月前答应拨款修复,然而到现在都没动静。希望书记能帮我们村民把这座桥修好。我代表村民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留言回复:
你所反映的问题,我已转镇远县委、县政府督办落实。县委、县政府立即责成县交通部门及蕉溪镇政府对该桥存在隐患问题进行调查,要求提出解决方案。蕉溪镇党委、政府于2009年3月12日就铁索桥维修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以蕉府发〔2009〕19号文件向村委会下发了督办通知,要求村委会及时召开群众会议,组织群众通过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的方式及时维修。交通部门已划拨6500元给村委会用于维修朗洞村铁索桥。该村委会已于2009年4月召开了群众会议,并积极组织备料。目前,维修桥面的材料已基本落实到位,待群众农忙后即可进行维修。
人民网网友留言:
尊敬的廖书记:我是一名来自雷山县西江镇在外读书的大学生。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要咨询下:今年寒假回家时,很多村民在议论,西江为了要发展旅游将要拦一河坝,据说要达到90米!请问这个计划是否属实?如果是真实的那么政府有考虑过一旦拦截河坝对以后生态及老百姓以后生活的着想?因为那里一旦拦河坝,进山的道路将被切断,这将淹没几乎所有良田,而且对下游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多隐患。这与中央提出的要保住18亿亩耕地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发展旅游是不错,但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为代价!谢谢您给我个答复。
留言回复:
首先,感谢你对家乡的关心。针对你提出的问题,作如下答复:①你留言中提到的在西江白水河上建水库一事属实,是经过有关部门论证和勘测确定的。主要是拟在西江千户苗寨上游1.5公里的郎利河上游河段,建设一座具有年调节能力的小(1)型水库。②水库是以提高西江防洪能力为主,兼有农田灌溉、乡镇供水、生态环境用水等多种功能的小(1)型水库。水库建成后,将使西江镇的防洪标准由现状的5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同时,还将改善下游西江镇引东、平寨村农田的灌溉条件,增加灌溉面积1370亩;每年还可向西江镇供水330万立方米,调节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用水473万立方米/年,大大改善西江千户苗寨的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对西江今后的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提供可靠的生活用水保证。③目前,该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省水利厅的技术评审,各项技术、经济、社会等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正在修改完善报批。在水库实施过程中,将淹没土地约53亩,主要通过实施土地治理、开发新耕地等解决占补平衡,保证农村耕地。同时,已考虑了在坝顶修建人行桥和库区管理步道,解决群众进出库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