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丹寨县兴仁镇王家寨村简介

 

    王家村,苗语叫“嘎闹样略”、“方尤”,意为苗族大寨、蚩尤后裔居住的地方。其位于丹寨县城东北部,距县政府驻地27公里。东接翻仰村,南连福亚村,西邻翻杠村,北依岩英村。总面积1.8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8亩,森林覆盖率70%。下辖王家寨、王情寨两个自然寨四个村民小组,共113户527人,全为苗族,系丹寨县七种苗族体系中的“舟溪苗”支系,均为王姓,故名王家村。

 

    王家村的苗族同胞与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有着极深的渊源,自称为蚩尤后裔,早在清代光绪初年以前就从雷山县境迁入此地。在建筑风格上,王家村至今依然存有古色古香的寨门,依然独具特色的吊脚楼,长廊相连,短梯相接,错落有致。在生活习俗上,王家村的房前屋后依然保有成片的千年古枫树,并尊为“保寨树”,依然保持着两千多年前的唐朝发型和服饰的古老样式。特别是王家村的苗族女子,她们的着装没有婚否的限制与区别。平时,头绾大髻,额前盘发檐,老年妇女外搭青布巾。上穿青、蓝色大低领对襟式单纽扣短衣,外拴自织彩条格子宽布带或剌绣围腰,衣袖宽大(约24厘米)且仅长至肘部裸露的手臂套上素色或绣花的袖筒。下穿齐膝青色百褶裙,拴前后两块青色护裙片,后裙片一般都绣花并镶贴五彩饰片,片脚吊须。在结婚或节庆时这里的苗族女子,她们都是头戴银牛角,发髻插银梳、银簪、银花、缠绕银丝链。上装或是华丽的缎质面料绣花衣,或是土布缝制的缀满彩绣并镶钉有数百颗银泡、银铃、银花和彩珠的银花衣。崭新的百褶裙外围,披着满是剌绣、贴花图案加彩色吊须的护裙片,吊挂着镶有许多银铃、银泡、银鼓面、银刀、银锥、银盒等的织锦带。颈上、手腕上戴着白晃晃的银项圈、银手圈。全身银饰就有几千克重。整套服饰绚丽夺目,把女子打扮得如花似玉。

 

    王家村的民族节日众多,主要以苗年、翻鼓节、吃新节最为隆重。特别是翻鼓节,每年农历正月过后,农历二月的第一个“亥”(猪)场天,王家苗族同胞都宰猪杀羊,邀亲朋、接好友来同庆翻鼓节。节日期间,老人们在家款待亲友,姑娘和小伙们则三五成群、结伴相约到芦笙场,翩翩起舞,互表衷情。

 

    王家村的苗族同胞喜吹芦笙,能歌善舞。歌以苗族飞歌、山歌、叙事歌、酒歌最为常见,舞以木鼓舞、板凳舞、芦笙舞最为出名。因王家村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完好、民族风情浓郁, 2006年,被第三届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组委会列为苗族采风创作定点村寨。同年6月16日,贵州电视台“五大民俗”摄制组专程到王家村拍摄苗族风俗主题片。香港、深圳、上海等地的摄影艺术家多次到该王家村采风。国外的日本、韩国和国内的香港、上海、广州、深圳、中国台湾等地的客人,也在王家村过节日时,由贵阳海外旅行社带来观光旅游。

 

    王家村同胞以农耕为业,兼苗族剌绣、芦笙制作等民族工艺制作作为其经济来源。如今的王家村,已实现“六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闲路电视,通互联网,建成村卫生室、芦笙堂。90%以上农户实现改水改厕,道路硬化达95%,村寨内规划整齐划一,成为了一个地道的民族风情寨和丹寨县民族刺绣等手工技艺培训基地。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穆文碧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